农科院专家张泓的“土豆故事”:马铃薯变身记
马铃薯变身记
——农科院专家张泓的“土豆故事”
和上500多次粉,尝过上千碗面,自2013年底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泓和他的研究团队就一刻不停地围着面点主食转,不为别的,就为把那一颗颗不起眼的小土豆变做主食,端上老百姓的餐桌。
挂面、鲜切面、米粉、复配米……细数着实验台上几十样由马铃薯“变身”的各色成果,在他如大厨房一般热闹的实验室里,56岁的张泓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土豆故事”。
土豆想当干粮?难
什么叫作主粮?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形象地说:“平常吃饭端在手里、拿在手里的叫主粮,放在餐桌中间盘子里的都叫副食或菜肴。”
长期以来,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统治”着中国人的餐桌。而马铃薯虽已“扎根”我国400多年,却长期站在蔬菜队列。尽管许多国家早已将土豆作为四大主粮之一,其种种好处为专家和政府所认同,但它在中国的主粮化之路却一直缓慢。
为啥?张泓笑着告诉记者:“你别说,中国人心里的干粮还就是米饭、面条和馒头这些,拿土豆直接当饭吃,嘴可不答应。”
如果把土豆做成米饭面条,又当如何?“这事儿,以前还没有人干成过。”2013年的冬天,这“从来没人干成的事儿”就交给了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而张泓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土豆变成面条。
把土豆变成面条,听起来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然而真正操作起来,才知个中难处。
在张泓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泛着微微黄色的土豆全粉。一位研究生随手装起一盆,倒入清水,如和面一般搅拌起来,和来和去却越和越散,丝毫没有黏稠结块的迹象,更别提结成什么面团。
“这就是马铃薯做主食最主要的困难。”张泓介绍,以新鲜马铃薯为原料,经清洗、去皮、挑选、切片、漂洗、预煮、冷却、蒸煮、捣泥等工艺过程,经脱水干燥而得的颗粒状、片屑状或粉末状产品统称为马铃薯全粉。由于马铃薯全粉不含面筋蛋白,在制作馒头、面条等主粮化产品时,存在成型难、饧发难、硬度大等问题,多年来始终存在技术障碍。而市面上许多人吃到的一种叫作土豆粉的主食粉条,其原料其实是加工过的马铃薯淀粉,在加工过程中,它仅提取了土豆中17%左右的淀粉成分,再加入其他原料来单独加工,而剩下的营养成分则全被丢弃。这样的加工方式,显然不符合大规模主粮化的原则和要求。
如何让营养丰富的马铃薯全粉结团成面,张泓的心焦灼着。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厦门翔安500万斤马铃薯滞销 价格跌一半仍无人买(2015-03-18 09:25:30)
- 袁隆平:靠科学实现“杂交稻覆盖全球梦”(2015-03-16 11:26:29)
- 英国男子超市购买薯片 打开包装发现整颗马铃薯(2015-03-15 11:25:08)
- 吃薯条就能醉 外国男子患怪病自动用身体“酿酒(2015-03-10 16:29:29)
- 探访日本名副其实的“猫岛” 猫数量为人口六倍(2015-03-04 16:02:02)
- 台湾拟从严规范转基因食品标示 包括转基因原料(2015-02-27 16:13:24)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