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破狱斗争创奇迹 11人武装救出40余名被押同志
思明监狱大门。(《厦门党史画册》,鹭江出版社1991年版。)
洪卜仁(右一)在厦门破狱斗争展室向参观者讲述那段历史。(本报记者黄嵘摄)
厦门日报讯 (本组文/本报记者 郭睿)经过第三道铁门,走上五级很陡的台阶,眼前就是牢房。脚下的地砖和四面的灰墙都透着凉意,一阵穿堂风吹过,让阴冷更甚,哪怕外面正是闷热无比的夏日。
83岁的高迅莹曾经在这里,给年少的孩子讲她父亲高云览创作的小说《小城春秋》。那本书中最精彩的情节就发生在这里,英勇的共产党人冲进监狱营救被困同志,敌人在监狱制高点向下扫射,主人公剑平朝空中扔出最后一颗自制炸弹……字里行间充溢命悬一线的紧张感。而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那个夏天的破狱斗争,比小说里描绘的还要惊心动魄。
记者日前随文史专家洪卜仁走访这处革命旧址,并采访了高迅莹女士,为读者还原那段真实的“小城春秋”。
革命遗迹点击
厦门破狱斗争旧址,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为厦门海防同知署关押犯人之所。1912年改为思明县监狱。1930年5月25日,震惊全国的破狱斗争就发生在这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零伤亡劫狱震惊全国
上世纪30年代,思明南路是厦门城内颇繁华的一条街道。所以,1930年5月25日这天,当有杨梅小贩出现在思明监狱门前时,看守并未特别留意。他们不会想到,那些嫣红的杨梅下,藏着枪。
“杨梅小贩是共产党人扮的。”洪卜仁告诉记者,当时思明监狱关押着40多位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其中还包括时任中共厦门市委书记刘端生和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陈柏生等,情势十分紧迫。为营救这些随时面临被杀害危险的同志,中共福建省委经慎重研究决定武装破狱。负责破狱的武装队一共有11人,由陶铸担任队长。经过一系列缜密调查和精心筹备,行动时间最终定在了5月25日上午9时。
“那是个星期天,监狱防范相对松懈。当天上午9点,街道上热闹起来,经过监狱门口去南普陀寺进香的游客也很多。监狱警卫的注意力也就被分散了。”洪卜仁说,武装队员有的伪装成探监的亲属,有的假扮成杨梅小贩和游人,趁对方不备发起解救行动。武装队员争分夺秒,砸铁锁、开牢门、剪脚镣,从第一声枪响到救出狱中所有人只用了十几分钟。
11名武装队员,在极短的时间内救出40多名同志,并且我方无一伤亡。这场传奇的破狱行动,不但在当时成为震惊全国的新闻,更是福建党史上的光辉一页,被视为中外劫狱史上都少见的胜利奇迹。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