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追忆泉州7位民间大师:循大师足迹前行 谨慎创新

2015-04-03 09:58:50  作者:吴月芳  来源:海峡都市报
  

  创新,谨慎的创新

  洛江区双阳前洋社区张厝村,曾被誉为“妆糕人村”,如今仅剩张明铁和杨艳珍两家在做。

  杨艳珍基本传承了大师张志勤的技艺,平时主要接私人订单,制作相对简单的糕人,“年轻人都不做这个了,工序繁琐,利润太低。像我这样的家庭妇女,平时做一点贴补家用”。

  57岁的张明铁,则试图让这门手艺创新,让妆糕人更受小孩子喜欢。

  张明铁尝试用海绵代替糯米作为原料来制作,“材料更轻,颜色也比较鲜艳,关键还克服了保存时间短的问题”。

  更年轻的传承人,则尝试更多层面的全面创新,不再停留在玩物和祭祀用品上,而往艺术品和和收藏品发展。

  1970年代出生的苏梵,是4位妆糕人在世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他做雕塑出身,创作中,结合现代工艺,添加防腐剂等,让妆糕人能永久收藏。苏梵还运用现代美学理念,在色彩和造型上下工夫。

  现在,苏梵的“米塑坊”已有七八十名学员,还拥有10余个固定的学徒,俨然将走街串巷的老手艺变成了一个产业。他看好未来:随着泉州旅游文化市场的开发,各类非遗技艺将得到大发展。

  但在泉州市文广新局社文非遗科科长谢万智看来,工业化、城镇化,对传统文化有着惊人的破坏力。他认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脱离了聚居环境,以前通过师带徒、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就趋于消失。

  如今,德化陶瓷、安溪铁观音、惠安石雕等都已产业化。在创新传统技艺的呼声之下,木偶头、花灯这些技艺,也在谨慎尝试产业化。比如木偶头,也有年轻人用机械雕刻,批量生产。手工雕刻的,主要高价卖给收藏家,而机械化生产的,则批发给木偶戏团等。这些都只是有限的尝试。

【责任编辑:伊宁倩】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福网视听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