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老洋房从废墟变“网红” 保存后又成为里程碑
探索对话的可能
复园路的命运尘埃落定之后,陈浠剪下《海峡都市报》上那篇占据半个版面的报道《复园路启动改造 为历史建筑让路》,贴在大门上,犹如这栋老屋的护身符,并在“福州复园里1号原址保护”这句话的“原址保护”4个字下打上了着重号。
陈浠贴在复园里1号门口的报道,“原址保护”4个字下面专门被她标上了着重号。 雷册渊 摄
在许多老建筑保护志愿者的眼中,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福州第一次为了保护历史建筑(而非文物)调整了道路规划方案。
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委会副主任林少鹏则告诉记者:“严格来讲,这只能说是公众见到的‘第一次’。这些年,在对历史建筑采取应保尽保的原则下,‘让路’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只不过大部分是在规划设计的阶段就完成了。”
在他看来,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此次“让路”还有着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今后的保护和建设规划中,究竟怎么‘让’才能达到最优?这次‘让路’为政府与民间的对话、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考。”林少鹏说。
近年来,民间自发形成的老建筑保护力量的确是福州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存在。2200年的厚重历史和尊崇传统的土壤为这里培育出了大批热衷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者。平时,他们散落在福州的街头巷尾,不成组织却又常常因为相同的爱好和目标聚在一起,筑起了一道老建筑保护的防线。
“最开始,大家只是交流一些有关老建筑的知识和信息,或者组织一些线下的徒步活动。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翻天覆地,大量未被定级为文物或者历史建筑、风貌建筑的老房子不复存在,非常可惜,我们就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薛纪天说,自己是被形势推着前进的。
陈浠在向记者讲述她的绘本处女作《困》。 雷册渊 摄
2011年,薛纪天刚成立福州老建筑QQ群时,群里只有十几个人。而现在,福州老建筑保护志愿者群已经多达三四千人,其中不乏文物专家、考古专家、高校教授、建筑师等专业人士,甚至还有不少文保、规划、建设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而林轶南成立的“福州老建筑百科网”也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民间自发建立的建筑存档网站之一。
“事实上,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大家保护文化遗产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民间力量是政府文保工作的有力补充,有时甚至是专业监督。”林少鹏说,“文保工作其实是做人的工作,调动更多的人和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文脉保护才应是题中之义。”据悉,今年福州市名城委将在福州名城保护管理平台系统中对公众开放专门的意见反馈渠道。
- 福州老洋房从废墟变“网红” 保存后又成为里程碑(2020-06-02 11:33:09)
- 福州仓前山一带民俗,你都知道哪几个?(2020-03-13 16:08:35)
- 建筑物“网络身份证”试用 扫码就知老建筑往事(2017-01-06 10:16:54)
- 守住旧时光 仓山区为339处不可移动文物挂保护牌(2017-01-03 09:19:48)
- 烟台山十处老洋房“内外兼修” 瓦片要专门定制(2016-12-22 09:12:46)
- “凝固”旧时光 大学生用电影感手法拍摄老洋房(2013-11-23 07:33:26)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