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老洋房从废墟变“网红” 保存后又成为里程碑
“留住消逝的美”
除了陈浠的默默耕耘,还有许多人在为复园路和沿线老建筑的命运努力,而更多的人还在源源不断地加入这支队伍,成为“虫妈”口中那些“留住消逝的美”的人——
“福州老建筑群”的群主薛纪天会同群里的志愿者,从公开渠道获取了复园路沿线的图纸资料,还收集了十年间福州市民在便民平台12345上有关这条路的咨询和建议;林轶南借助自行建立的开放遗产档案网站“福州老建筑百科网”,标示出了复园路沿线历史建筑的分布情况,并采用无人机和倾斜摄影技术,制作了三维模型;志愿者们又联系了交通、规划等方面的专家,从技术和法律等多层面论证“拓路迁屋”的合理性。
陈浠以无人机航拍图为底图绘制的插画,拉开的拉链对应着复园路拓宽后的宽度。 陈浠 绘制
“房子里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不会是历史书上出现的名字,但对一栋建筑、一个家庭来说,这些名字就是书写历史的存在。”为了追寻复园里1号的前世今生,志愿者历时近两年,辗转福州、香港、昆明三地,找到了这栋房子之前三代主人的后代;复园里1号现在的业主有感于大家的用心,不仅找出当年的购房合同,提供了关键信息,在得知志愿者要远赴外地找人时,他又当即提供了资金资助;当志愿者们在香港拜访了复园里1号上一任的主人、香港咏春体育会前主席马亨霖后,这位83岁的老先生又专程从香港回到福州,回到父亲当年购下的复园里1号。
陈浠在香港见到了83岁的马亨霖老先生,他的父亲马元润曾在50年前购得复园里1号。 陈浠 供图
志愿者们找到了复园里1号当年的房契。 陈浠 供图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复园路的命运引起了媒体的注意。福州当地媒体纷纷报道,还有一些外地媒体也闻风而来。媒体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公众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渠道,大家也因此了解到政府决策的过程与难处。
随着双方沟通的增加,讨论也逐渐深入,公众意见从早先的多有批评之辞,转向更具建设性的思考。很快就有网友提出隧道下穿、设置单行、道路改线、打通断头路等建议,有关部门也做了较为详尽考虑和回复。
2019年4月,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逐栋踏勘复园路周边文物和历史建筑,并召开现场办公会,最终决定“给历史建筑让路”,对复园里1号-5号实施原址保护,并将复园路由“交通片区干道”调整为“历史风貌区区间道路”。
- 福州老洋房从废墟变“网红” 保存后又成为里程碑(2020-06-02 11:33:09)
- 福州仓前山一带民俗,你都知道哪几个?(2020-03-13 16:08:35)
- 建筑物“网络身份证”试用 扫码就知老建筑往事(2017-01-06 10:16:54)
- 守住旧时光 仓山区为339处不可移动文物挂保护牌(2017-01-03 09:19:48)
- 烟台山十处老洋房“内外兼修” 瓦片要专门定制(2016-12-22 09:12:46)
- “凝固”旧时光 大学生用电影感手法拍摄老洋房(2013-11-23 07:33:26)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