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 闽都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三四

林可济:融汇中西游哲海 治学育人乐此生

发布时间:2019-12-19 21:29:54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林文婧

  【人物名片】

  林可济,福州人,1933年12月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在高等学校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1987年起为福建师范大学哲学教授,是福建省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奠基人之一。校外曾担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福建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等,现为福建老年大学师大分校校长。

  (制作:杨丹艳 林凯航)

林可济:融汇中西游哲海 治学育人乐此生

  林可济近照

  1954年,刚刚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的他,到北大哲学系当了四年的学生,1958年毕业后分配回家乡,在福建师范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转眼就过了60多年;如今,他虽是耄耋之年,但仍以哲学家的担当关注国家的发展,用哲学的思维,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现实问题发出理性的声音,帮助人们解疑释惑。他,就是现年87岁的林可济教授。

林可济:融汇中西游哲海 治学育人乐此生

  林可济教授从教6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

  在学生眼中,他是令人尊敬的老师;在同行眼中,他是令人信服的学术带头人。2018年教师节到来之际,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林可济教授从教6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他满怀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教学、科研生涯,还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师谈了看法。“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既要教好书,又要做好学问,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不负众望。”在林可济看来,有良知、有思想、有道义、有担当,这四个维度缺一不可。

  日前,记者一行拜访了林可济教授。他笑容满面,亲近感十足。在林可济教授书房内的书架上堆满了各类书籍。客厅悬挂着一幅他86岁时书写的“好学深思”,苍劲有力,屋内书香、墨香、茶香相互交融。

  从教60多年来,林可济在中西哲学的大海中畅游,探寻人性与自我,他以对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深厚理解,试图建构起当代哲学思考的坐标体系,解答当世之问。

  抗美援朝 一腔热血报国

  作为一名行走在长安山麓长达60多年的哲学教授,林可济的这个身份广为人知。不过,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在近70年前发生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不到18岁的林可济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普通战士,和所在部队一起,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战火中,面对生与死的考验。

林可济:融汇中西游哲海 治学育人乐此生

  林可济在所在部队驻地的雪地上拍照留念

  1948年,当林可济刚考入福建省立福州中学(后改称福州第一中学)读高中时,最大的愿望是能够顺利读完高中,接着读大学。但以他当时家庭的经济条件,这个愿望是难以实现的。1949年8月17日,福州的解放揭开了林可济生活的新篇章。

  1950年4月,正读高二的他,经过青年团福州市工委的介绍,离开了学校,来到福州仓前山,向第3野战军第9兵团第20军驻闽联络处报到。

  1950年4月10日,在部队领导的率领下,林可济等刚参军的新兵,经过江西、浙江,赶在“五一”前,到江苏昆山集中,编入第20军教导团的“知识青年训练班”,接受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半年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教导团以及第20军,乃至第9兵团,都划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序列,入朝作战。

林可济:融汇中西游哲海 治学育人乐此生

  林可济(右一)回国后与战友合影

  入朝后,“知识青年训练班”的学员分配到各个战斗部队,担任文化教员、文书、卫生员等。林可济同另外两位学员在赴朝前就已被分配到教导团的《建军报》报社工作。在报社内,参加修改、编辑稿件;也参与采访工作。“接受采访的一些战士,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们不怕牺牲、吃苦耐劳的品质,是我们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学习的好榜样。”林可济说,在战地流动的环境中,要想尽办法克服一切困难,比如报纸无法铅印,只能油印。先用特制的铁笔,把稿件刻在特制的“腊纸”上,再用现在难以见到的简陋“油印机”印刷。

  短短几个月,林可济从一名青年学生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战争的环境磨练人,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是千真万确的”。林可济特别提到一位高中同班同学黄衍波,“到朝鲜后,他分配到某部担任文化教员。在第五次战役中,他在运送伤员的途中,遭敌人飞机轰炸英勇牺牲,长眠在朝鲜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