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三四
林可济:融汇中西游哲海 治学育人乐此生
林可济与老师张世英合影
给林可济带来深刻影响的,还有著名西方哲学史家张世英教授。2002年,林可济在书店看到张世英著的《哲学导论》,这位仅比林可济大12岁的学者退休后还为本科生讲课,提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该书便是他在讲义的基础上整理出版的。“张老师是我当时在北大读书时的任课教师,后来的几十年几乎没有联系,就是近20年来因为学术交流又走到了一起。”林可济说,张世英的学术观点对他有很大的启发,而其坚守教坛、笔耕不辍的精神,也构成一种无形的鞭策。
记者翻看林可济著的《皓首沉思录——林可济哲学论文自选集(2003-2014)》一书,而今99岁高寿的张世英教授为该书欣然作序,称林可济教授为“知心朋友”,并夸赞他“愈老学问愈大,堪称大家”。
2012年,林可济参加北大哲学系百年系庆时留影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走近六位当代哲苑名家》
201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成立100周年之际,林可济不仅专程赴京参加庆典,还奉上新近出版的学术专著《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走近六位当代哲苑名家》,以表达母校对其栽培的感激之情。书中所说的六位名家,都是他学生时代的任课老师——金岳霖、冯友兰、宗白华、张岱年、任继愈、张世英。
从教60载 治学育人两相宜
从1958年被分配至福建师范学院(后改称福建师范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开始算起,直到1998年退休,后又受聘为硕士、博士授课至今,林可济已整整执教61个年头了。
林可济与学生在一起
梳理他的教学、科研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58年~1978年,主要讲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1978年~1998年,主攻方向是“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也是福建省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奠基人之一;退休至今,他主要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的研究。
说到自然辩证法这一倾注20年研究心血的领域,林可济介绍,1978年,他受命组建福建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室,还参加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所举办的一系列学术活动;1984年,学校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所,下设若干研究室,自然辩证法研究室是其中之一。
林可济(左二)参加九一届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
在林可济看来,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科研方面,除了个人搞研究、写论文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参与编撰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并应聘为分支学科组成员。此外,他还作为第一主编,参与全国七所省属师范院校的校际协作项目《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的编写。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1995年,他两度受邀赴瑞典、意大利参加第9届和第10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提交了论文并被收入大会文集。
2018年,林可济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哲学?通过潜心研究,林可济认为,无论在哲学上,还是在整个文化的发展上,我们不仅要奉行“拿来主义”,而且要实现“送去主义”,走出一条既与西方现当代哲学相通,又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点的哲学发展之路。“实现中华文化、中国哲学的复兴与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林可济治学有深切的紧迫感。他的许多论文和代表性著作,均在退休之后。因为这时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才有可能一边教学,一边创作。他笑着说:“读书,在我这把年纪,不仅是‘老有所学’,而且是‘老有所乐’。每偶有所得,便执笔为文。”他的博士研究生张自永评价道:“久入耄耋之年的他,并未自怨自艾,反而更加勤奋探索学术,以学生的姿态乐于求学,不断前行,这是弥足珍贵的治学之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