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者的生命密码——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专家王辉
新华社西安1月7日电 题:育种者的生命密码——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专家王辉
新华社记者陈晨、余晓洁
一个质朴的心愿,支撑着他扎根小城杨凌,与土地结缘,43年从未离开。
历十余年,他选育的小麦良种“西农979”,成为我国冬小麦主要品种之一。
荣誉等身,他却甘于平淡,耄耋之年仍初心不改,在地头田间默默耕耘。
他说,小麦的“生长密码”是扎根泥土,育种者的生命,只有深耕于田野才有意义。
他是王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退休教授。
43年,他育种、育人、育魂,始终情系土地,如种子一般生根吐芽,分蘖抽穗……
一个朴素心愿,让他扎根基层43载
土地,是王辉最熟悉、用情最深之处。
9月初整地,10月播种,冬时田间观察记载,春季抗病鉴定,扬花期前做杂交试验选配新的组合,暑期室内选种、总结并安排下一年试验计划……
43年,年年如此,从风华正茂到年逾古稀。
王辉选育的小麦良种,早已走向黄淮海平原,但一如初心,他从未离开杨凌这片土地。
72岁的王辉出生于陕西农家,青年时经历三年困难时期,饱受饥困让他有了“学科技,让乡亲们不再饿肚皮”的最初心愿。
1973年,原西北农学院(西农大前身)毕业的他回到母校从事育种工作。
但彼时的关中麦区,粮食亩产低,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高发,育种更是个“烫手的山芋”。
王辉没有退缩,他横下一条心,“一定要选育出与环境相匹配的适生良种!”
“高产、优质、抗病,这些性状分布在不同材料中,选配好亲本把它们聚合在一起是最难的。”谈及本行,王辉语气平淡。
育种需不断优中选优,一个良种从杂交到最终过审,需要至少十余年,稍一走眼便会前功尽弃。
1987年,王辉开始为日后的“西农979”做第一次组配。从亲本产生的第一代“杂种”到基因纯化获得稳定性状,最少需要八代,每代都是一年。
白天他到地头观察长势,晚上回到办公室记录资料,披星戴月,风雨无阻。人手不够,就妻女齐上阵;经费设备少,他就“私款公用”从工资里抠,把实验室和家都搬到了试验田。
“一顶草帽,一件衬衫,干粮自备,如此‘标配’伴随他几十年。”师从王辉21年的西农大农学院副教授孙道杰说,在杂交、收获和考种的关键时期,王辉在地里时常一蹲就是一天,甚至多次晕倒被送医。
为节省时间,他干脆养成不吃早饭的习惯。“一天不见小麦,他就不安心。”孙道杰说。
2005年“西农979”通过国审,此后以其高产、抗病、早熟、越冬性强等性状,迅速从关中麦区走向黄淮海大型“麦区”,目前年推广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累计9000多万亩,是全国推广面积第四大的冬小麦品种。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