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者的生命密码——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专家王辉
2016-01-07 16:15:13 来源:新华社 作者:陈晨 余晓洁
传承“老农科精神”,但求落幕无悔
作为陕西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2012年王辉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翌年正式退休。荣誉等身本可在家享受天伦,但他脑海从未闪现过“退休”二字。
如今,夏日收获季节,学生们依旧会看到他铺一张凉席睡在晾晒场,守护一年耕作的麦子。遇到暖冬,王辉会亲自跑遍关中麦区,手把手教农民如何让小麦安全越冬。
“没有万古长青的良种,育种家没有终止的工作。”王辉说。退休后这几年,每年3月到10月,他每天超过10小时待在地里。
王辉珍藏着一幅照片,相框被他擦得锃亮,摆在最显眼的位置。那是他的老师、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洪璋先生的留影。
“赵老师培育的‘碧蚂1号’在1959年种植达9000万亩,是迄今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他工作的年代艰苦,一只皮包夹一个记录本蹲在田头,再带一块干馍,就这么过了一辈子。”王辉言语动情,“他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为民服务的情怀,是育种者永远的精神财富。”
记者随手翻开王辉的一个记录簿,看到他在扉页写下“莫问前途吉凶,但求落幕无悔”。
在助手眼中,王辉正是以赵先生传承下的“老农科精神”,践行着这句座右铭。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农科城杨凌仍是镇级建制,工作、生活条件差,仅“八五”期间就流失高中级科技人员800多人。一些博导、系主任、学院院长不辞而别,不少分配来的大学生刚到杨凌,不等报到扭头便走。
“王老师有多次调去沿海高校工作的机会,都放弃了。旁人一说调走,他两眼一瞪,‘科研有连续性,挪窝要另起炉灶,走啥!’”与王辉共事多年的西农大博导王成社说,受这些老科学家的感染,自己也在留学日本后回到杨凌。
【责任编辑:陈玲云】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相关新闻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