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优质项目“踏云来” 百亿投资“一线牵”

罗源13个项目“云签约” ,助力产业转型乡村振兴

2020-03-13 23:09:27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任思言
  

罗源13个项目“云签约” ,助力产业转型乡村振兴

  罗源县13个重大招商项目13日在线签约。刘其燚摄

  福州日报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肖丹 刘其燚

  13日,罗源县重大招商项目签约仪式在“云端”拉开帷幕。通过视频连线,13个项目完成在线签约,计划总投资143亿元。

  防疫招商两不误

  为做好疫情防控与招商引资工作,罗源县积极探索“不见面招商”“网络招商”等新模式,变“面对面”为“线连线”“屏对屏”,改“见面签”为“在线签”,切实保障招商力度不减弱、项目推动不停滞、服务企业不松劲,一批优质项目踏“云”而来。

  据了解,此次签约项目涵盖三大类别:一是冶金建材产业链技改项目,包括宝钢德盛精品不锈钢绿色产业基地项目——钢铁产能置换项目、高频焊接金属制品制造项目等,进一步打造罗源千亿海港城;二是新型建材项目,包括年产100万吨装配式建筑原材料加工项目、新福融创新型高强度预应力管桩项目等;三是乡村旅游项目,包括井水旅游服务中心项目、畲族休闲旅游观光项目等,结合罗源县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宝钢德盛精品不锈钢绿色产业基地项目——钢铁产能置换项目,是此次签约的重头戏。该项目用地170亩,新建2500立方米高炉1座、钢铁连铸、与生产系统配套的原料场、中央水处理厂1座,以及全厂智慧管控中心大楼及其他公辅配套设施等,预计2022年下半年建成投产,可新增炼铁产能213万吨,炼钢产能322万吨,400系及优特钢、铁水213万吨,钢坯322万吨,可实现宝钢德盛BN(200系)、300系、400系品种全覆盖。

  143亿元投资“一线牵”,是罗源县应对疫情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的成果。疫情防控期间,罗源依托县工信局微信“云招商”平台发布招商信息、投资指南、优惠政策、招商资讯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开辟在线咨询、在线洽谈、招商资源发布等板块,将各乡镇园区招商资源整合到云平台上,开展“云招商”。同时,建立网络招商微信群,各乡镇园区互通意向投资项目信息、共享网络招商资源,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助乡村“腾笼换鸟”

  为保护生态环境,罗源县西兰乡2015年全面退出石板材产业,积极谋划转产转业。昨日的签约仪式上,新福融创新型高强度预应力管桩项目落地西兰乡工业园区。该项目用地面积50亩,利用西兰乡原有的石板材废弃厂房,计划打造管桩项目生产基地。项目首期建设管桩生产车间、五金加工车间、磨砂车间等,预计可带动当地就业100多人,实现税收1000万元以上。“西兰乡已有3家机制砂企业,这家企业属于机制砂的下游产业,主要做装配式建筑、管桩,可完善建材产业链,对于石材厂转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西兰乡乡长杜武义说。

  据介绍,西兰乡原有68家石材厂房,占地2400多亩,目前近6成已转产,还剩约1000亩土地可供招商。疫情期间,西兰乡采取以商招商、乡贤招商、网上招商等方式,与已落地企业的业主联系,让他们推荐合适的项目,利用在线视频、图片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厂房的区位、交通等,更好地帮助企业项目选址。同时,积极帮助石材厂业主与企业主对接洽谈。企业有意向落地的,由乡政府帮助进行网上审批,2个工作日内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备案、工商注册等手续。“疫情期间,我们共落地8个项目,总投资23亿元。”杜武义说。

  不仅是新福融创新型高强度预应力管桩项目,此次签约的白塔乡高频焊接金属制品制造项目、洪洋乡年产700吨阀门机和管道配件加工项目,均是利用废弃石板材厂区建设。

  除了此次集中签约的13个项目,罗源县还梳理在谈项目及投资意向清晰的重点项目,精准挖掘企业需求,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接客商,推动意向项目转化,共推动50个项目落地,总投资约220亿元。

  按照不同项目的推进程度,罗源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开展“在线大走访”活动,收集疫情期间企业在投资、建设、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诉求,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严格规范复工复产标准,加强服务企业力度。

罗源13个项目“云签约” ,助力产业转型乡村振兴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

【责任编辑:陈然】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