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上杭路中孚药行曾是地下联络站 员工合影证辉煌

2015-05-01 08:56:30  作者:管澍 陈暖  来源:福州晚报
  

上杭路中孚药行曾是地下联络站 员工合影证辉煌

1953年中孚药行全体员工在店门口合影留念

上杭路中孚药行曾是地下联络站 员工合影证辉煌

陈汉阳向记者讲述老宅的历史

上杭路中孚药行曾是地下联络站 员工合影证辉煌

上杭路111号中孚药行外立面修缮后的模样

  (福州晚报记者 管澍/文 陈暖/摄)

  陈幼鸿与中孚药行

  在下杭路的巷口,堆积着许多用杉木雕成的门栏半成品,工人们络绎不绝地往来于巷子里的许多老宅,从前年开始,上下杭旧屋区改造就已启动,许多旧屋老宅逐步被修缮,这当中也包括了上杭路111号的中孚药行。

  “上杭路105号原本是中孚药行的库房,但是许多年来人们一直误以为那是中孚药行的门头,其实中孚药行的门头是这个111号,最早是175号,1953年劳动节的员工合影就是在这里拍摄的。”陈汉阳老先生领着记者一同走进了真正的中孚药行旧址。

  这是一套福州老式的五进院落,从房屋的数量和考究的内饰足可以看出当时中孚药行的规模之大。“除去105号的库房,从下杭路一头进去的三进也属于中孚药行,当时那里是员工宿舍。”陈老说。

  中孚药行创立于1941年8月,时值抗日战争,日军第一次入侵福州撤退之后,由长乐人陈幼鸿创立。陈幼鸿的父亲陈道晓系前清监生,通识岐黄之术,为人耿直仗义,常义务给乡邻看病开方不收分文。陈幼鸿8岁开始跟随父亲身边学习,耳濡目染近6年时间,也粗通医理。1916年,父病逝,作为长男的陈幼鸿挑起家庭重担,在长乐营前镇开设“陈鸿记”药店以维持生计。1935年,积累了第一桶金的陈幼鸿又在福州上杭路61号,开设了“德生祥”药店。两家药店在1941年4月,日寇入侵福州第一次沦陷后关闭。1941年8月,日寇撤退后,两兄弟商议,决定将“陈鸿记”“德生祥”两号合并,在福州开设新药行,改商号为“中孚”。1944年,福州二次沦陷,中孚药行再次停业,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中孚药行重新开张。

  1945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是中孚药行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期间,药行内的员工有30多人,专用五六辆黄包车,备办全国各处中药材。随着中孚药行的名号越来越响,它已不仅是上下杭的国药商,福州的中药店大多也选择从中孚进货。1948年中孚药行销售金额达到96000元,成为继“元昌”、“致远”后福州最大的中药材的批发商。中孚的业务范围也不仅限于药材销售,还从事进出口贸易,业务范围拓展到上海、香港、台湾等地。

  解放后,陈幼鸿的药材生意稳步发展,中孚也一直保持着福州中药材批发的龙头地位。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提倡公私合营,陈幼鸿积极响应,第一个报名并签名,成为首批参加公私合营的民营资本家。改造后的中孚药行变身成为福州市医药采购批发站,陈幼鸿被任命为医药采购批发站副经理,中孚里的多数员工也留在了福州市医药采购批发站工作。

  陈老还给记者看了一张中孚药行十三周年全员合影的照片。记者发现在照片中,中孚药行经理陈幼鸿及副经理陈豪藩也在其中,但两人不是坐在前排中间,而是分别站在第三排和最后一排。“他们就是这样,一直和员工亲如兄弟,同甘共苦。”陈老说。在长乐营前发生霍乱时,他更是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疫区为乡亲看病且不收费用。

【责任编辑:陈玲云】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福网视听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