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170年前,琅岐海屿村首富建了一座形似田螺的精巧民居

2020-11-16 14:42:56  来源:马尾区融媒体中心
  

  在马尾琅岐镇海屿村澳尾旗山南麓,有一座清代古厝叫“田螺厝”,雅号“映轩楼”。这座精巧古雅的古代建筑,因楼内廊庑角道曲折回环,好像田螺形状,故名“田螺厝”,又因此座迷楼式民居曾作为书院,供莘莘学子读书会文,故又取名“映轩楼”。

170年前,琅岐海屿村首富建了一座形似田螺的精巧民居

  映轩楼

  “映轩楼”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47年),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是海屿村翁氏长房翁思煌所建。海屿翁氏是闽王王审知的宰相翁承赞后裔,其子孙兴旺发达,在琅岐岛属十大姓氏之一,名门望族,历代簪缨不替,人文荟萃。翁思煌当时在海屿村称首富,有田园百亩,又是乡绅家,书香门第。他兴学重文,重视家教,花了千两银子建造别具一格、十分精致的这座迷楼,因厅堂上有轩顶卷棚,与山水相映,故取名“映轩楼”,既作为住宅,又作为书院,供子孙、族人读书,聘请名师督课,培养了不少人才,据说在清末民国初期,从“映轩楼”书院中走出好几位举子、庠生、秀才。不少南来北往的文人雅士,经常聚集在此楼会文、吟诗作赋,一时书声琅琅,吟咏不绝,一时海屿文风鼎盛,雅楼中传有雅人雅事,“映轩楼”名不虚传。

170年前,琅岐海屿村首富建了一座形似田螺的精巧民居

  王审知画像

  “映轩楼”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楼后旗山水秀山青,楼前闽江一泓活水,如玉带环腰,襟江靠海,风生水起。楼由前院后院,前后厅堂组成,粉墙小青瓦、双坡顶,风火马鞍墙,为三进院,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六扇厅门,穿斗式木构架,地面铺三合土。前院天井两侧各有两间披屋。头进厅堂为单层主体建筑,四扇三开间,明间,厅堂门楣上高悬“映轩楼”牌匾,草书字,引人注目。厅堂由六扇屏门隔断为前后厅,两侧为次间,共有六间厢房,厅堂两侧靠山墙位置有一米多宽火墙弄,通入前后厅。二进厅堂正面为二层楼,实乃三层楼房,古建筑叫“明二暗三”。

  二楼明间祀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主宰功名利禄之神,尤为士人顶礼膜拜,以致还是书院中都有奉祀文昌帝君,“映轩楼”书院也不例外。从后院天井中间登九级台阶进入二层环楼后,再登九级台阶进入三层环楼,环楼有四扇边门通往后山,左边有耳坠房、扶梯、扶栏、美人靠,小巧灵珑。楼梯、通道曲径通幽,上下交错如螺旋状造型,使人有种迷幻的感觉。步入楼房如坠入迷楼,要不是主人带领,进去容易出来难。楼内斗拱、雀替、悬钟密布,为传统的大式民居。雕梁画栋、美轮美奂,楼上还残留些壁画,以及诗人留题于壁上。楼房总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楼内共有34扇门,30间房间。门户四通八达,楼内古朴典雅,古风犹存,楼外树影婆娑,环境清幽,使人流连忘返。

  笔者在念小学时,被同学带到“田螺厝”游玩,当时,古厝中还住有四户人家,在楼上环游,转来转去,感到好玩,要不是同学作向导,简直走不出来。这次回老家,故地重游,六十多年,弹指一挥间,田螺厝尚存,只是十分破损,斗拱、悬充、雀替缺失,楼梯残缺,已成为危楼,前几年翁氏长房族人集资加以修缮,不少地方已有改建,楼中也无人居住,原住民都搬迁新居,惟文昌帝君塑像尚在,人去楼空,再也听不到琅琅书声。前年,文物专家、古建筑专家在考察“映轩楼”时,对这座古厝抱有极大的兴趣,认为迷楼很有价值,也有特色,作为古厝应加以保护。

  在“映轩楼”下方,还有二座深宅大院,面阔五间,廊上有轩顶卷棚、斗拱、雀替、悬充精美。均为火墙包脊七柱厅(进深七柱大厅),至今保持较好,也是翁思煌所建,与“映轩楼”一起同时期建造的,称为“三落厝”,至今还居住着翁思煌子孙。海屿“三落厝”,规模较大,保护完好,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已公布为福州市历史建筑和马尾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据海屿村老者说:翁思煌后代开枝发叶,子孙现已发展六百多人,不少人旅居国外,事业有成。建筑是房屋的历史,抚今追古感慨万千。

  (作者 杨东汉)

【责任编辑:徐匆】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