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
一老一少、一文一武——抗洪抢险中的“最佳搭档”
“有朱昌福和罗胜两员‘虎将’在,我对抗洪抢险工作心里踏实多了。”作为抗洪抢险一线的总指挥,句容赤山湖管委会主任袁民对笔者说。袁民提到的朱昌福和罗胜是赤山湖管委会全民抗洪抢险中涌现出的两名“抗洪标兵”。这一老一少、一文一武“最佳拍档”在抗洪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抽根烟就是休息
“朱书记回家睡上一觉吧,都这么一把年纪了,与我们这些年轻力壮的‘小杆子’不能比呀,您这个现场‘司令’若累倒了,我们的抢险工作效率可就下来了。”在芦亭村西撇洪沟堤坝除险现场,赤山湖执法中队中队长罗胜多次央求朱昌福休息。朱昌福今年已54岁,原是芦亭村党支部书记,现为赤山湖安全生产办公室工作人员,有着多年抗洪抢险经验,群众基础牢,号召力强。多年受腰椎间盘突出疾病折磨的他,已连续4天3夜奋战在抗洪一线,一天最多只睡3个小时左右。在抢险工作中,他的身体始终成“7”字状态,腰间的疼痛使得他脸部肌肉不停地抽搐,额上的汗水和泥水顺势而下。
朱昌福对罗胜的请求报以会心微笑,“好,我休息一会。”只见他点上了一支烟后,抡起榔头继续打桩。“只要有一个人不走,自己坚决不走”,这是朱昌福在抗洪前线给自己定下的“铁原则”,他知道抢险队离不开他。朱昌福曾参与指挥1991年、1998年和去年特大洪涝灾害中芦亭村的抢险工作,有着丰富的抗洪抢险经验,而且作为芦亭村的老书记对各个自然村地貌、地形了如指掌,知道哪个堤段最危险,哪个堤口需要加固,在什么位置打桩,需要多少袋沙和多少卷防水布……他的这一套本领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从多年一线抗洪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朱老大是抢险队的‘宝’,跟着他干心里踏实,他知道‘好钢’用在什么地方,让我们的抢险工作事半功倍!”抢险队队员宋应海对笔者说。
一块面包吃不完
2日凌晨3时,刚休息不到3小时,罗胜带领队员又投入了新一天的战斗。虽然持续的强降雨使道路和沙土更加泥泞,但他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热情,大家不停地用锹挖,用袋装,用手拖,不断加快填沙装袋速度。早晨7点多钟,抗洪后勤队送来了早餐。连续战斗了4个多小时的队员早已疲惫不堪,看到米粥、面包、包子却没有了食欲,只想借助早餐时间休息一会。罗胜知道“人是铁饭是钢”,为了能持续战斗下去,他带头拿了一块面包塞到嘴里嚼起来。他那难以下咽的表情,表明“过度劳累”已让他毫无胃口。
“小伙子们,咬着牙也要吃一点,这么大劳动强度,不吃东西肯定扛不住,喝点米粥也行啊”,朱昌福实在不忍心也跟着劝说道。最后,在罗胜严厉的进餐“命令”下,有的队员开始拿起面包或包子往嘴里送,但多数队员只是喝了一碗粥。笔者发现有的队员把吃了不到一半的面包悄悄地塞到了口袋里。短暂早餐时间过后,队员们又投入到新一轮的战斗中。
多天衣服没洗换
3日下午5点,在白水荡堤坝抢险现场,笔者找到了罗胜。他一身泥泞,已辨识不清他的“庐山真面目”。挥舞着铁锨的他,身上散发着浓烈的汗臭味。“自从7月1日接到上级命令,我们第一时间赶赴危险堤段进行除险,已经3天两夜没有洗澡换衣服了。”罗胜似乎也闻到身上的馊味,尴尬地向笔者作了解释。
作为执法中队的队长,罗胜身先士卒,冲在抗洪最前线。全队只有27名队员,既负责部分受困群众的疏散转移,又负责转移群众家里的财产安全。笔者看到漫水村落的关键路口都已拉上警戒线、树起了警示牌。“最头疼的是,有些鱼塘被淹,大鱼随洪流游进了低洼处,有不少村民贪图小便宜,‘浑水摸鱼’。农村大小沟塘遍布,洪水漫过已辨识不清深浅,极易造成溺水事件。我们配合派出所扩大宣传、加大巡逻力度,24小时不间断地机动巡查,就怕有一处疏漏。”罗胜忧心忡忡地说。此外,罗胜还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抽调3名队员,对赤山景区进行巡逻,严禁任何人和车辆上山,24小时不间断查看山体,以防山体滑坡造成危险。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