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作为审美的中心
马建辉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和思想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党的文艺思想始终把人民作为审美的中心。党的文艺思想要求,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这就是要求文艺家把人民作为审美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人民文艺来。
把人民作为审美的中心,首先要深入把握人民文艺的真实之美。真实性是文艺的生命。任何优秀文艺作品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都具有真实之美。那么,我们这里特别指出的人民文艺的真实之美,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可以说,人民文艺的真实之美,就在于这真的本质性和彻底性上。文艺真实的主要方面,体现在其对于生活的反映。而生活是分层次的,有较浅层次的生活,也有较深层次的生活。这就像大海,上面有美丽的浪花或汹涌的波涛,但这些都是相对浅层的,深层的则是深海潜流——这才是大海的真正力量之所在,是大海运动的真实面貌。本质的、彻底的真实就是表现深海潜流,而非只是采撷朵朵浪花。这样的文艺作品当然也可以写浪花或波涛,但写这些的目的应是为了表现更深层的事物。而深海潜流就是人民。劳动人民既是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也是时代的精华、时代的力量、时代的未来。文艺表现时代、反映生活离不开人民,离开人民的时代和生活是抽象而空洞的时代和生活,是没有本质、缺乏力量的时代和生活。只有人民能够代表时代,只有他们才是时代的真正本质之所在;文艺作品只有表现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才有可能表现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甚至创造新时代。人民文艺的真实之美就在于此。
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一封信中认为“戏剧的未来”在于“较大的思想深度和自觉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这不仅是“戏剧的未来”,也是其他文学作品的未来。较大的思想深度、自觉的历史内容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都要靠有着丰富的本质性蕴涵的背景来显示。这蕴涵丰富的背景中的主角就是人民。“较大的思想深度”在于笔触是否抵达了基层的劳动人民,“自觉的历史内容”在于是否把握到了由人民力量所推动形成的社会发展趋势,“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也正来自人民群众的生活本身。可以说,人民文艺的真实性,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也是一种倾向鲜明的真实性,是一种指向人民未来和人民文艺未来的真实性。
把人民作为审美的中心,要深入把握人民文艺的正义之美。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劳动人民既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那么在权力和利益的分配上,起码应该获得平等的待遇,体现出其作为产品或财富的生产者的贡献。这样才可以体现出正义来。劳动人民耗尽生命生产了财富,不但没有获得相应的权利和利益分配,反而终其一生被财富和财富的执掌者所奴役、控制,成为自己劳动的异化者和沉默的大多数。这显然是非正义的。人民文艺所表现和揭示的矛盾正是劳动人民的财产(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权利和需求与社会财产极少数人占有的现实的冲突。人民文艺的正义之美,一方面,体现于其对于劳动人民的财产权利和需求的肯定,对于基层劳动者应是财富的真正主人的肯定;另一方面,体现于对财富为少数人甚至极少数占有现象的否定,对劳动人民沦为受财富及其占有者的奴役和控制、沦为雇佣角色甚至连能否充当上雇佣角色也要受到财富力量的支配的批判。一方面,体现于对维护少数人利益的私有制度的否定,有着对这一不合理制度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体现于对维护大多数劳动人民利益的公有制度的呼唤,有着对这一理想制度及其不断完善的憧憬的热情。
歌剧《白毛女》是人民文艺的代表作品之一。剧中人物佃农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和地主黄世仁之间的冲突,杨白劳和喜儿是被剥夺和被奴役的一方,在冲突中体现为正义,正义被压抑、挫折,非正义、反正义的力量占了上风。杨白劳出去躲账。新年之际,黄世仁以杨白劳拖欠租子和借款不还为名,逼迫其用女儿来抵债。可以说,黄世仁的财富家产是由杨白劳们创造的,但杨白劳及其家庭却又被这些财富及其拥有者压榨逼迫,以至于就连儿女也被其创造的财富的所有者所占有。在观剧过程中,人们的义愤被激起,正义感被唤起。这样,当参加了八路军的农民之子王大春带领劳动人民打倒地主黄世仁、解放贫雇农、解救白毛女时,观众们领略到的就是这场人民革命所传达出的正义之美。
把人民作为审美的中心,要深入把握人民文艺的集体之美。劳动人民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要求在人民文艺中确立起人物塑造的集合或集体主体的原则,也就是说,对个体的描写不能是孤立的,要体现出人民集合作为其土壤和源头活水的存在。评论家斯蒂芬·茨威格在评论作家巴比塞的小说《火线》时指出:“在文学中沿袭至今的两种表现方法(客观的和主观的)之外,巴比塞选择了第三种:集体的……在巴比塞笔下,不断观察和感受着的我增大了许多倍,获得了新的完整性:他所说和所写的不是出自个人名义,而是代表着在战争最激烈的地方共患难一百个星期、结成一个统一体的十七位同志。由于融合在兄弟般亲密友爱的整体中,他已不再孤独地、从个人角度来认识事物,他感受到的都是十七颗心所感受的。”这就是集体主体原则在文艺创作中实现的典型个案。社会主义社会使人民群众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有可能被描写成不是处于事件之外的或者只是孤独的个性在起作用的消极力量,而是用统一的集体利益把单个的意志联合起来,并在实践过程中成为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创造性力量。可以说,真正的人民文艺,其内在特质就是集体主义精神张扬和体现。人民文艺的先进性不是、也不可能是文艺家凭空独立地形成的,而是从劳动人民中获得的。从劳动人民中获得的强大精神力量,有时甚至会成为一种文艺工作者藉此修正自身谬误观点的驱动力量。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中要勇于违拗、破除自己的主观喜好与偏见,自觉服膺那来自于人民的伟大实践的先进认识和正确观念,并在文艺作品中加以艺术地表现。这样的文艺作品才能典型地呈现出人民文艺的集体之美来。
把人民作为审美的中心,要深入把握人民文艺的劳作之美。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劳动人民的核心本质就在于其作为生产性劳动者的品质和角色,因此,劳作之美是人民文艺的核心本质特征之一。1943年由著名诗人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南泥湾》则以优美抒情的曲调,歌唱劳动者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了美丽的“江南”,从而呈现出劳作之美。1947年由著名音乐家马可编曲填词的劳动者名曲《咱们工人有力量》,以昂扬有力的旋律,直观热烈的劳动场景呈现出了劳作之美。这里的劳作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在这些人民文艺的作品中,劳动人民的劳作是自由的,没有压迫和摧残,没有对抗和扭曲,这个劳作是自觉的劳作。这里的劳动体现的真正是劳动人民的自由本质,人民劳作不是为了果腹充饥,而是为了解放——国家的解放、民族的解放、自身的解放。
从理论上说,人类的生产劳作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性活动,具有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和外化。而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和外化,也就是美的实质所在。应该说,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当对于人的感性的异化力量趋于消失时,劳作的真正美学性质才会充分呈现出来。劳作、劳作者和社会走向、社会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根本一致的,《创业史》中梁生宝就说“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他的行动和忙碌不是消费性的,而是生产性,生产性是一切进步的源泉,通过表现人民活动的生产性,就会呈现出鲜明的以人民为主体的劳作之美。在十七年文艺作品中,不乏对热烈的劳动场景的描写和表现,通过展现人们的劳动热情,表现出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喜悦。他们不只是为个人而劳动,而是在为集体、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伟大事业而劳动。不管是在农村大地上挥动锄头的,是在工厂开动机车的,还是在油田操作钻机的,这些劳动者形象表现出的劳作之美正是人民文艺的典型特征之一。劳作是人民的一个重要本质,因而,劳作之美,也是人民本质在人民文艺中的呈现和发扬。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