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同心决胜全面小康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 题:勠力同心决胜全面小康
新华社记者赵超、安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
目标如此接近,图景如此绚丽,激励全国人民勠力同心、接续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思想引领、基本遵循和精神动力。
新追求 新使命——融入中国梦大格局,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大方向,全面小康呈现更高远的境界、更深刻的内涵、更鲜明的特征
小康,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
在一个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全体人民梦寐以求的共同夙愿?制定一个振奋人心、凝聚力量,通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能够实现的目标,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第一次用“小康社会”喻指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30多年来,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不断丰富,小康社会的建设持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步入新阶段、跃上新境界。
“一个执政党持续围绕同一个宏伟目标进行总体设计,在世界大国中独一无二,这就解释了为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能迅速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入中国梦的大格局、大坐标中进行总体设计、总体部署——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高屋建瓴。
这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小康,中国梦才有最坚实的基石。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占斌认为,全面小康是中国梦征程上第一个具体化的奋斗目标,小康梦与中国梦相互辉映、相互激荡,二者在内含特征、实现路径上体现出一致性,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意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3年多时间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判断形势,深入调研和思考,谋划全面小康大计,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科学回答,赋予小康社会新的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
全面小康,覆盖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覆盖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全面体现在‘一个都不能少’,不能有人掉队;‘一项都不能少’,某一个重要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局。”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当然,要实现全面,还要做到‘一步都不能迟’,既要打基础,更要谋长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发点是为了人民——
全面小康,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形成最大公约数,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如果说总体小康注重的是总量指标,全面小康则更加突出总量指标之下的结构平衡,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上海市委党校教授马西恒说。
全面小康的目标指向是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的本意就是实现和满足人的现代需要的行为和过程。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包心鉴表示:“我们党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致力于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新境界。全面小康强调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全面小康凸显的全面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要有高质量的发展——
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未来5年中国的发展,必须是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是依靠创新驱动,更加追求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发展。
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确保“十三五”期间年均经济增速不低于6.5%。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实现的目标,也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我们的根本任务仍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对此要有清醒认识。”中央党校教授赵振华说。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