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是新技能
——读《大数据时代》有感
■张秋明
最近看了英国学者舍恩伯格等人合著的《大数据时代》一书,充满了好奇和感慨。好奇的是,比如谷歌通过搜索数据竟然可以预测流感的爆发,这超出了我以往的生活经验;感慨的是,在这样一个一切均可量化的世界,我们政府公务人员更应该拥抱数据,不能落后于时代潮流,并且要充分利用手头上储存的大量数据,让数据发声、说话,助力于我们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本人在乡镇工作,以前,镇里作出一个决策,很多时候是先到实地调研,倾听个别群众的意见,接着听取村干部汇报情况,然后镇领导再集中讨论,这些都很重要,但往往忽略了收集数据或利用以往的相关数据,忽视了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因为不管我们实地调查也好,讨论研究也好,镇村干部和个别群众的主观性、局限性、偏见、误解都会对我们的决策造成一定的干扰,不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在平时工作中建立数据思维,增强数据敏感性,实现各部门的数据共享,多分析研究,充分利用数据这个纠错器,来填补和纠正我们没想到的、不客观的、偏颇的地方,制定出周到的、可操作的、利长远的决策。
《大数据时代》中有许许多多关于大数据的例子,比如亚马逊分析用户浏览记录并向其推荐相关书籍,而该网站三分之一的销量来自于其自动推荐系统;比如通过收集过去多年的所有航班的票价,可以预测什么时候买机票最合算,准确率高达75%,为乘客省了很多钱;比如谷歌街景车收集了全世界的街道图像,为生产全自动汽车做准备……这些丰富多样的大数据应用如此神奇,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看完书,我通过搜索,发现百度也开始做大数据了,百度上面有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指数以及预测指数、各地的疾病预测情况、旅游景区热点预测、高考学校的热度和难度预测……这些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参考依据,非常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作出明智的选择。
在我的人生阅历中,思考问题一直遵循因果关系的原则,相信有果必有因,调研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分析问题一定要找出具体原因。但是,有些事情是没有原因的,或者说找出原因成本太高而且没有必要。很多时候,一件事情的产生,分析原因不如找出其相关关系。比如说,这两年中国经济下行,为什么,没有一个清晰而具体的原因,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换一个角度,当我们找出与中国经济下行相关的事物和现象,再进行大数据分析,并且采取相应措施,这样是不是更有效呢?很多时候,知道是什么就够了,不用深究为什么。正如书中提到,沃尔玛通过对公司庞大的数据库进行分析,发现每当季节性飓风天气来临的时候,不仅飓风用品的销售量增加,而且蛋挞的销量也增加了,因此,沃尔玛决定在飓风天气将飓风用品和蛋挞摆放在一起,以促进两者销量;又比如,书中提到亚马逊网站的自动推荐系统,他们根据海量的用户浏览和购买记录,分析出用户可能会购买的同类产品,然后进行推荐,系统不知道喜欢海明威作品的用户为什么会购买菲茨杰拉德的书,但无所谓,因为自动推荐系统切切实实的大幅度提高了亚马逊网站的销量。综上,很多时候只需找出事物的相关关系,分析并作出决策,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不也可以更多地考虑事情的相关关系,而非仅仅执着于因果关系吗?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科学施训成训练主题 阅兵已进入“大数据”时代(2015-08-27 09:12:44)
- 贵阳数博会:“大数据”时代 中国经济在“质变”(2015-05-29 14:39:34)
- 名人论道:大数据时代催生思维变革(2015-05-27 15:23:02)
- 大数据时代市场博弈垂青先知者(2015-05-15 15:06:49)
- 大数据时代的“弄潮与识潮”(2015-05-14 15:29:45)
- 构建大数据时代下的国家网络安全(2014-11-27 17:05:48)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