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财评:理解7%左右经济增长目标的三个维度
2015年中国经济的主要预期目标为7%左右,这是今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背后是中国经济增长及当前宏观调控的基本逻辑,要全面理解,有三个维度不可或缺。
7%左右:一个全球居先的速度
2014年,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中国GDP实现了7.4%的增长,总量达到63.6万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增长高于100多个国家的GDP总和,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仍处于中高速增长的档位。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稍高一点,但也只有2.4%左右的增速,欧洲和日本不到1%;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中国的经济增速排名同样靠前。虽然增长百分比创近年新低,但每个百分点解决的就业在增长,经济结构也更加改善,每个百分点背后的涵义更加饱满。
2015年将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左右,依然不低。中国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基数增大,即使是7%的增长,年度增量也达到近8000亿美元,约等于土耳其(2013年7606亿美元)的经济总量,而美国目前的年度GDP增量仅为不到4000亿美元。
2015年,发达国家GDP预期维持在4%以下;发展中国家,印度预期GDP增速将超过6%,巴西将GDP增速预期从1%下修至0.8%,非洲最大经济体尼日利亚经济料将增长4.9%。有机构预测,全球经济将在2015年增长3.2%,相比2013年和2014年的3.3%增速进一步放缓。
10年前,中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只有1000亿元,如今一个百分点达到6000亿元,7%左右的增长质量远高于过去10%的增长。经济增长的速度与中国经济当前的体量和质量正在走向实质的同步。
7%左右,一个强导向性、留有余地的速度
留心者不难发现,中国经济过去长期存在实际增速高于目标增速的情况。比如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7%,但从2011-2014年,实际增长分别为9.3%、7.7%、7.7%、7.4%。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有着广阔的增长腹地与回旋空间,潜在增长率较高;但另一方面,过去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所凸显的资源环境压力也在不断警示我们经济增长速度要和资源、能源、运力等客观条件相适应,要考虑到后者的支撑能力,不能为增长而增长。
时值“十二五”收官之年,将目标定为7%左右,正是考虑了与编制“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衔接。经过前几年的发展,按照发改委的测算,在兼顾发展和就业两大目标后,未来几年即便每年GDP增速保持在6.5%左右,也足以完成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同时,出于对经济增长规律的客观认知,考虑到经济增速换挡和产业升级的双重要求,中国也不宜再在经济增速上过于紧绷与加力。而将增长目标主动调整为7%左右,让经济运行绷得不那么紧,既可以不会让经济过于失速,又可以在此目标下将更多精力用在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上。
经济增速目标属于预期性目标,而不是约束性目标,更多反映的是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引导。适度降低增速目标,就是告诉市场各方,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在保证适当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同时,7%左右的增长目标,是低于此前部分市场研究机构的预判的,这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决策层对今年经济运行有可能遇到风险的足够重视。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在这一情况下,决策层主动调速,降低目标,也是更多考虑了一些不利因素,在预案上提前做足准备。这意味,即便风险来袭,我们也留有经济发展上的回旋余地与政策应对空间。
7%左右,一个可以实现的速度
7%左右是一个区间值,而实际一年的经济运行复杂多变,GDP在不同季度可能存在上下小范围浮动。而且,7%左右是就全国平均而言的目标,各地从实际出发,也会出现高低之差。作为一个跨时空的发展目标,这些小幅的差距是客观与合理的存在。
2014年,在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中国依然保持了7.4%的经济增速,不但保持了增速、就业、物价的稳定,在结构调整、居民收入增长等方面也是亮点频现。而面对挑战与困难可能要更高的2015年,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回旋余地与政策应对空间。
2015年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同时还肩负收官“十二五”、布局“十三五”的任务,各项改革将会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加速进行、农村改革释放城镇化红利、国资改革进入落地之年、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质性推进,以迅速兴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都会成为提升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动力来源和有力保障。
还应该注意到,在更加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中,更加注重预调微调、定向调控的创新思路也在显现。2014年,包括定向降准、定向实施税费优惠等,我国已经实施了一揽子重点支持小微、支持三农等薄弱环节的措施,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正在逐步释放。
在2015年,按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信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以结构调整促进总量平衡的定向调控还会继续加力增效,为今年的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环境。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经济新常态的“柳暗花明”(2015-03-20 11:30:19)
- 评论:推进两岸经济贸易合作能只是“蠢蠢欲动”(2015-03-19 16:30:55)
- 新华社评论员四论贯彻两会精神推进“四个全面”(2015-03-19 16:04:14)
- 台湾网友评论:全国两会带给两岸更多“获得感”(2015-03-15 14:18:09)
- 蔡英文发声为徐佳青事件止血:全体党公职勿评论(2015-03-12 08:13:08)
- 两会评论:把两会的良好会风带回去(2015-03-11 20:02:56)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