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治理腐败步入法治化的“新常态”

2015-01-01 13:45:57  来源:新华网
  

治理腐败步入法治化的“新常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 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23日闭幕,会议通过依法治国“升级版”方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专家普遍认为,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党的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路线图。中国走向法治国家的脚步越来越清晰,进程也必将加快。


  “法治”出现50余次 四中全会释放重要信号

  全会公报中,“法治”一词出现了50余次,“依法治国”也是高频词。“新华视点”记者梳理这份被誉为“中国依法治国升级版方案”的公报关键词,第一时间采访权威专家学者,对全会释放出的重要信号予以解读。

  ——关键词:党的领导

  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专家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行政法学教授马怀德认为,我国在宪法中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全会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阐述的非常清楚,应该明确的是,推进依法治国将加强党的领导,不是削弱党的领导。

  马怀德说,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中,必须发挥带头作用,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

  ——关键词:依宪治国

  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专家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认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推进,是依法治国更深入、更透彻的体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遵守宪法不仅是公民的义务,更被融入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这是此次全会的亮点之一。

  ——关键词:党内法规

  全会指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专家解读: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姜明安:“这次四中全会公报不仅强调了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还首次提出了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体系建设,这是党践行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执政、实现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法治化现代化的重大抉择,也是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实践。”

  “十八大后,党中央集中清理了党内法规,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发布了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公布了两部党内‘立法法’,可以看出党正在积极进行党内法规系统化建设。相信今后,党内法规体系将更加健全,配套党内法规将更加完备,与各项国家法律也将更为协调统一。”他说。

  ——关键词:法治政府

  全会指出: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专家解读:“国家行政机关直接和群众打交道,大部分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来执行,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政府尤为关键。”姜明安说。

  姜明安认为,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还需要完善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责任法。以制定政府职权清单与负面清单保障公民权利为核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职权配置法治化;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程序,增强政府执行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严格公正文明规范执法;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严密规范的行政责任制、过错追究制,才能提高行政监察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

  ——关键词: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全会指出: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专家解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表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体制机制的改革,本质上是法律的改革,只有改革与法律同步才能避免冲突。改革要有所突破,必须先进行法律的修改,不能先破后立。

  ——关键词:法治体系

  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专家解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汉明认为,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要求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五个体系,这对于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

  “我们的法治,不仅是按照什么样的道路走,还要有实现怎样的目标。”徐汉明指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同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它意味着法律不仅要制定出来,还要遵守和落实。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的迈进,一字之差,标志着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飞跃和治国理政方式的重大转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跨越。

  ——关键词:司法公正

  全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专家解读:马怀德说,“公报提出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党的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这一制度应该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现在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问题,只有保证司法机关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才能让群众在司法过程中感到公平正义。”他说。

  ——关键词:反对腐败

  全会指出:基本完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全会确认了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李东生、蒋洁敏、杨金山、王永春、李春城、万庆良开除党籍的处分。

  专家解读:“这次全会的召开将使得治理腐败步入法治化的‘新常态’,‘打老虎’与‘拍苍蝇’将在各个领域纵深推进,监督制约体制机制也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马怀德说。

  马怀德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应加强反腐立法建设,加快权力公开、党务公开等相关方面立法进程,从源头立法,约束“一把手”的权力。(新华网/“新华视点”记者陈菲、方列、王存福、杜放)

  热点解读:

  五大基石构筑国家法治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会议要求,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为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指明了方向。只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只有不断提高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才能实现良法善治,才能为依法治国提供基本制度依循。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法治的核心问题。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律得不到实施,形同虚设。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对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至为关键。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离不开对法律实施的强力监督。只有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才能防止腐败,纠正以言代法、恃权凌法、徇私枉法之风,才能防止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之风,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之风,社会主义法治才会有权威性,才会有生命力。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举措,是宪法法律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只有保障体系科学、机制健全、资源充分,才能确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为宪法法律统一正确实施提供基础。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既是适应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作为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加强党内法规规范化、体系化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方式与保障。(人民日报/记者 王比学采访整理)

  作决策要终身担责

  全会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虽然我国法律条文不断完善,但仍有老百姓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这主要在于执法和决策存在一些问题。现在关键是如何严格执法、科学决策。

  他认为,全会提出依法决策五个程序,还有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有助于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树立法治思维。而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可以有力地规范行政决策行为。(人民日报/记者 刘先云)

  法治建设成效纳入领导干部考核

  公报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表示,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反映了这样的一种理念,即法治也是生产力。过去我们都把GDP引多少外资等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指标,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和社会要发展,没有良好的环境和制度条件也不行,所以法治实际上也能够促效益,它是一个长久的、可持续的效益。从这个角度讲,将法治建设成效纳入考核,实际上意味着法治也是生产力,但它是一种软实力。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对记者表示,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将法治建设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是为我国现行干部考核指标中缺乏法制考核补缺。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伟东表示,中央文件提出把法治建设纳入考核指标非常有导向意义,有了这样硬性的指标,地方领导干部就不能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必须重视法治建设,重视公平正义。这是落实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重要方式,说明未来法治建设在领导干部的考评中将处于重要的地位。而对各级公务员来说,法治建设好不好,是不是依法办事,也将是晋升任免的重要指标。(综合新华社 人民日报)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

  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目前地方法院的设置以行政区划为依据,容易受到行政干扰。河南省高院原院长李道民曾指出,一些地方以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名,对部分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有些领导干部甚至对具体案件作出指示、批示,干预法院独立审判。此外,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司法机关业务量差距较大,“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陈卫东分析,最高法院巡回法庭不受地域、级别限制,不以特定管辖区域作为审理案件的范围,而是代表最高法院巡回到全国各地,流动性很强,直接受理原来由各省高院审理的二审案件,因为与地方无瓜葛,可解决跨省区案件的地方保护问题。

  目前不少基层法院已在偏远农村等地区设立巡回法庭,作为法院的派出机构,最高法院巡回法庭和这些基层法院的巡回法庭有何不同?陈卫东表示,这确实容易引起误会,虽然名字相同,但二者是两回事儿,地方巡回法庭是指基层法院在辖区内,为方便群众诉讼而派出法庭,到各个乡镇巡回审理,设立的出发点完全不同。

  对于最高法院巡回法庭如何设立,陈卫东认为不应“定死”,数量、地点都可机动灵活,比如可在华北、华东、华南等六大行政区域分别设立,但具体到某个行政区域是设一个还是两个,当根据需要。(综合新华社报道)

  环境污染检察院可起诉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认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院、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司法机构,也是这次公报的一大亮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提出,要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而这次新的举措可以进一步推动审判权和执法权相分离。

  “我们现在司法区域和行政区域是重叠的,这样法院在行使职权时容易受制于地方政府。”王振民说。

  对于检察机关要提起公益诉讼的制度,王振民分析认为,以前不少涉及群体利益的事情找不到合适的诉讼主体。比如河流污染,谁代表老百姓去打官司,老百姓一个人打官司没有能力精力,而且因为涉及很多企业、很多个人,案件非常复杂,个人起诉不一定会得到受理。现在明确检察机关要代表受害者去起诉排污的工厂、企业,这样可以让司法摆脱其他约束,检察机关真正行使职权。(人民日报/记者 刘先云)

  干部带头守法 铸造专业队伍

  公报提出,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依法治国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守法,关键是要把带头依法办事的好干部选拔出来。”河北晋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寒告诉记者,在处理矛盾纠纷时,一些干部一味考虑如何“搞定”和“摆平”,暴露出这些领导干部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方面的明显缺失。四中全会为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

  “真正把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落到实处,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其中,铸造一支作风过硬的政法干部队伍是关键。”贵州省望谟县县委书记余越前认为,“这支队伍应该是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廉洁奉公、敢于担当的队伍”。

  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认为,这实际上反映了对法律职业化的更高要求。法律职业化的问题实际上提了很久,这次公报提出,要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特别是提出要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选择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在这一点上与法治国家、法律职业化的制度趋向一致。(综合人民日报 新华网)

  法治精神培育很紧迫

  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法治精神的培育十分重要和紧迫。”张志明说,培育人们的法治精神、社会的法治文化,通俗一点说就是不能钻漏洞,如果人们老是搞潜规则,老是以钻漏洞为荣,那么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就很难建立。

  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老百姓的自律。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张志明举例说,他1999年去德国看到一个现象,一个小道上红绿灯坏了,司机们都把车就停下来。大家都等着,10分钟之后车停了一长排。

  王振民认为,目前一些领导干部还习惯于用非法治的方式解决问题。现在需要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训练。“树立法治意识,就是遇到问题首先从法律角度看一看,任何事情只要是违法的,不管做成什么效果,都是不可行的。”王振民说。(人民日报/记者 刘先云)

  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

  23日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际舆论和人士普遍认为,《决定》所作的部署和依法治国,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营造更好的法治环境,保护改革开放成果。

  路透社报道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举措,对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市场经济运行而言至关重要。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强调它将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

  美联社报道说,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发表的公报中宣布,将坚持根据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对干预司法的活动进行制约。

  法新社报道说,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宣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次会议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法治之路绘就了蓝图。

  德新社报道说,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决心建立相关制度以制约领导干部对司法活动的干预,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国中国问题专家、法国国防高等研究院顾问皮埃尔·皮卡尔23日在浏览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英文和法文内容摘要后,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他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通过一个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依法治国的目标。

  皮卡尔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表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会提出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泰国《亚洲日报》副社长钱丰认为,在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决定》具有划时代意义,将永远留在中国史册上。

  印度尼西亚东盟南洋基金会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说,依法治国,将为中国国内外的企业家、投资者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法律基础,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依法治国还将为打击既得利益集团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保护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巴西亚太问题研究所所长塞维利诺·卡布拉尔认为,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法治建设,这是中国向前发展的良好信号。

  肯尼亚内罗毕美国国际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穆内内·马查里亚说,推行依法治国是正确、积极的举措,将减少社会不公,加速反腐进程,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改革能力。依法治国的有力推行将为中国吸引更多外资。

  南非约翰内斯堡市议员孙耀亨认为,法律乃治国重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多公平的政策和全面的进步,意义重大。

  (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少斌】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福网视听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