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前华村“新厝邸”: 海轮载布匹 回乡换“金屋”
六扇厝中的天井。
福州晚报记者 翁宇民 刘琳/文 陈暖/摄
福清市江镜镇前华村194号的六扇厝,当地人也称之为“新厝邸”。这一称谓中“新”的由来,大概是乡人对前华村“量腹而食,度足而居”旧景况的一种感慨。岁月沧桑“,新厝邸”也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它的石条红砖早已不能算新。但老一辈栉风沐雨下南洋建起的厝邸,其中蕴含的勤劳拼搏、爱乡爱家的精神,对于子孙后人仍有常读常新的滋味。
如数寄回乡。在家的三个兄弟出力,前后历时二十多年,建起毗邻的两间大宅。
何昌枝在南洋拼搏数十年后,带着子女归乡养老。何昌灿一支至今留在南洋,经营橡胶、塑料产业,但他们仍与家乡联系热络,并时常回乡探看亲友。前华村每有修桥铺路,他们也必捐资捐物。
“地瓜村”的下南洋模式
旧时候的前华村什么模样?前华村地处江镜南部,这里属于丘陵红壤,土地贫瘠,淡水资源稀缺,农业基本上靠天吃饭。
在前华村出生成长的联合国前粮农组织副总干事何昌垂在《我的联合国之路》中写道:我记忆中的前华村十分贫困,是全县出名的“地瓜村”。一般年份,村民还把从海里捕捞的鲜鱼海蟹拿到30里外的龙田镇上出售,换些油盐酱醋;但每逢天灾,尤其是大旱之年,“地瓜难果腹,糠菜半年粮”。
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由于维生艰辛,前华村人有不少选择了背井离乡闯荡南洋,以改变人生和家族命运。新厝邸的建起,是江镜人下南洋的一个典型标本。
前华村何氏十六世祖何必釮育有五男,长男何昌枝,次男何昌灿,三男何昌霖,四男何昌寿,五男何昌星。其中老大何昌枝与老二何昌灿,都走上了下南洋的道路。他们于蕉风椰雨中拼搏,靠着苦干,更靠着福清人传承了千年的与人为善传统,在造福陌生土地的同时,也为自己攒下了钱。他们在南洋省吃俭用,余资如数寄回乡。在家的三个兄弟出力,前后历时二十多年,建起毗邻的两间大宅。
何昌枝在南洋拼搏数十年后,带着子女归乡养老。何昌灿一支至今留在南洋,经营橡胶、塑料产业,但他们仍与家乡联系热络,并时常回乡探看亲友。前华村每有修桥铺路,他们也必捐资捐物。
- 福清:项目拉练促提升 探索党建新路子(2020-08-27 09:32:45)
- 福清渔溪镇禁毒宣传进企业(2020-08-27 08:55:11)
- 汗水浇灌 华龙崛起(2020-08-27 08:48:27)
- 福州港江阴港区智慧港建设再迈新步伐(2020-08-26 15:44:50)
- 村民就近就医 福清打通医保报销“最后一公里” (2020-08-25 16:47:40)
- 福清夏日文化盛宴融入百姓生活 塑造城市文明(2020-08-25 15:54:57)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