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中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 直接服务6500万农民

2019-11-19 10:27:35  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 直接服务6500万农民

  他们,扎根在田间地头,以农民期盼的技术作为科研方向,是农民眼中的“田专家”“土秀才”,被亲切地称为“科特派”……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从1999年探索实施至今,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当科技“牵手”农业,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李保国的故事或许能告诉你答案。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用科技绿化荒山,李保国的科研成果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使山区增收35.3亿元,带动10万多农民脱贫致富。

  一个人变成了一支队伍,“土专家”李保国并不孤单。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20年来,我国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农村生产一线,目前已领办创办1.15万家企业或合作社,平均每年转化示范先进适用技术2.62万项,直接服务6500万农民,为科技兴农富农作出了突出贡献。

  1个人带动1万农户致富

  说起福建南平市的葡萄,就一定要提到一个人——谢福鑫。

  南平纬度低、雨水多,土生土长的绿葡萄颗粒小、味酸,上不了台面,也卖不上价。种葡萄,曾是南平人的一块心病。1983年,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农艺师谢福鑫赴日本研修果树栽培,引进了日本巨峰葡萄,1985年100株葡萄苗木栽种成功,闽北葡萄产业的大门由此打开。

  为了大面积推广科研成果,带领农民脱贫致富,1999年南平市开展向农村下派科技特派员的活动,谢福鑫成为首批252名“科特派”中的一员。

  推广葡萄生产技术,谢福鑫有妙招。遇到葡萄果园管理不到位,但种植户不在现场的情况,他就用防水笔把技术要点写在薄膜条上,挂在果树枝头,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这种课堂在田头、讲稿在枝头的形式,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谢福鑫下乡有3件宝:单车、干粮、工具包。工具包总是装得满满的,有修枝剪、嫁接刀还有专业书、培训教材、病虫害图谱、干粮,以及毛巾、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他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带着工具包,随时随地可以做技术示范,开展技术培训。

  在南平,谢福鑫的电话就是葡萄生产技术的“110”,每天多达几十个。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典型示范、普及推广,如今闽北葡萄产业从1984年的100株,发展到现在的6.3万亩,年产葡萄鲜果8万多吨,产值6亿多元。

  2003年,谢福鑫到了退休年龄,组织上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只想继续做一个义务科技特派员。就这样,他一直当着“科特派”,没有双休日,也没有节假日。他说,“忙,是我生活的惯性,也是我健康、幸福的内涵”。

  如今,70多岁的谢福鑫每天不是在品种园剪枝修果,就是在葡萄种植户的果园里,指导果农防治病虫害……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常年奔波在农户的葡萄园,给农民作技术示范和培训。

  “我是农民的孩子,是人民养育了我,党把我从无知少年,培养成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应当为农民多做些事。”谢福鑫用掌握的技术带动了闽北1万余农户创业致富。

【责任编辑:伊宁倩】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