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为农业注入科技动能
3月26日,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科技特派员刘国英(前)给学生们讲解茶叶知识。(魏培全 摄)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源于福建南平,服务“三农”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
◇持续创新才能不断焕发制度活力,进一步推进科特派工作还需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已推行20年的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福建省南平市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源地,《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深入南平采访发现,20年来,当地秉持服务“三农”初心,正不断推进“科特派”制度改革创新。
科技助力脱贫攻坚
初秋时节,闽北大地山林苍翠、瓜果飘香,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但在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百合种植户徐行州却开始了新一轮的播种。
农业大棚里,徐行州弓着腰检查一周前下种的百合花长势。“从9月中旬开始,百合批次下种,今年是我种百合的第七个年头,大棚面积扩大到了50亩,亩均利润近万元。”一身泥巴的徐行州,言语中透着干劲儿。
刚开始种百合时,徐行州不懂得选什么品种、用什么农药。“百合种植户都说,有难题找科技特派员陈文靖。他多次到我家大棚现场勘查指导,该用什么药、该施什么肥,经他一点拨,真就药到病除。”徐行州说。
2018年,徐行州又遇到资金周转难题。通过邮储银行下派溪后村的科特派,徐行州争取到40万元的贴息贷款,每年仅利息就能节省1.5万元,徐行州再一次渡过难关。
“溪后村百合种植户超过30户、种植面积1100亩。”溪后村驻村村支书黄健晖介绍,村里目前下派了涵盖花卉、林业、金融等领域的5名科特派,2017年溪后村联合8个毗连村共同打造“百合小镇”,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上世纪90年代末,南平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科特派工作,20年来共下派10批10109人次科特派,实现了1634个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涌现出一批像陈文靖一样的明星科特派,他们成为贫困户眼中的“财神爷”。
建阳区考亭村村民黄家绍是水稻种植“老把式”,因为“谷贱伤农”,他也一度外出务工。听说“葡萄仙”谢福鑫任驻村科特派后,他返回家乡。“从选苗育苗到种植,从水渠修建到水电路设计,谢福鑫手把手教我建起3亩葡萄园,现在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
谢福鑫走到哪里,葡萄藤就爬到哪里,一个个贫困村也因此脱贫“摘帽”。
建阳区水吉镇仁山村曾是省定贫困村,全村上千群众守着绿水青山,却迟迟找不到致富出路。2003年,在谢福鑫作为骨干成员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南平市葡萄协会全力帮扶下,一片片葡萄架成了仁山村村民的“摇钱树”。
“近年来,村民年人均增收三四千元,全村年均增收二三百万元,仁山村在2017年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仁山村党总支书记林远兴说。
- 福建武夷山:科技特派员助推乡村振兴(2019-11-08 08:24:30)
- 中国科技特派员:奋斗在一线的“田专家、土秀才”(2019-11-06 15:14:48)
- 让“烂果山”变“花果山” 他是果农眼中的“救世英雄”(2019-11-05 08:34:43)
- 20年来福建共派出16348人次科技特派员(2019-11-01 19:51:35)
- 科特派制度20年综述:让“创新之花”遍开神州大地(2019-10-21 08:42:29)
- 科特派助力政和姬松葺产业发展(2019-07-31 08:33:32)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