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中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 直接服务6500万农民

2019-11-19 10:27:35  来源:科技日报
  

  让更多技术造福农民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谢福鑫,不是个例。

  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针对基层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务缺位这一农民反映突出的问题,将首批科技人才下派到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从此,一个特殊的群体——科技特派员,进入了农民视野。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为服务“三农”,2002年科技部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2009年,科技部等八部门在全国启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对科技特派员工作作出制度安排,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进入新阶段。

  20年间,科技特派员队伍不断壮大,逐渐成为培育新型农民的中坚力量,带给了广大农民更多的科技获得感和创新福祉。

  在镇江茅山老区,年近八旬的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著名农技专家赵亚夫,在草莓和无花果产业发展中带着农民干,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苏南丘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在这位退休老人持续近20年的努力下,戴庄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村集体固定资产超过千万元,一个现代化高效生态农业的现实样本展现在人们眼前。

  浙江大学植物病理学副所长蔡为明带领团队,投资入股创办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带动新建专业化菌棒生产线20多条,累计推广近2亿袋,增收节本超亿元,培育专业合作社15家、家庭农场10家、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大户23户。

  扎根闽北山区光泽县5年的“80后”农艺师苏海兰,首次突破中国稀缺药材七叶一枝花在南方人工种植、种子育苗的难题:七叶一枝花育苗从原来需要2年且只有5%出苗率,到现在只需要3个月就可实现80%出苗;从原来只能林下种植且每亩1000株,到现在可在大田种植且每亩8000株;种子收获量提高10倍以上,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提高了种植收益。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20年来,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与全国80%的建档立卡贫困村结对,探索了一条人才强、科技强促进农业强,助力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新路径。

  服务“三农”一直在路上

  “老师和同学几乎都不认识我爸爸。”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思宇的孩子说。陈思宇任职科技特派员伊始,孩子才刚刚出生,5年来,心系浙江龙泉竹木产业,与家人聚少离多。对于家人来说,陈思宇是名副其实的“编外人”。

  但对龙泉竹木产业协会来说,陈思宇却是个主心骨。“他就是拼命三郎,经常星夜兼程,为了企业来回奔波,一趟就是800多公里,对企业有求必应。”浙江千束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兆成对陈思宇赞不绝口。2018年,在陈思宇的指导下,龙泉市竹木产业产值达60多亿元,实现规模以上产值增长34.2%,为企业和林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而这只是数十万科技特派员“舍小家为大家”的一个缩影。“我们将继续秉持初衷、扎根基层,从需求中来、到需求中去,让人才下沉、让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继续丰富完善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和实践,营造良好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发广大科技特派员的服务热情和创业活力,把科技特派员打造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排头兵和乡村振兴的先遣队。”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

  据了解,下一步科技部将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实施,加大贫困地区本土科技人员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掌握脱贫致富的“看家本领”,用知识“武装头脑”,彻底拔掉“穷根”,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更大的贡献。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沈 慧)

【责任编辑:伊宁倩】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