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4周年 超1亿人直接受益
浩浩南水,奔流北上。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随着河南南阳陶岔渠首大闸缓缓开启,蓄势已久的南水奔涌而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也宣告南水北调东中线全面通水。
出陶岔、过哑口、飞渡槽、钻暗涵,向北穿行1432公里,从长江到京津冀豫等北方地区,南水一路逆势北上。四年来,“不舍昼夜”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不间断供水1461天,累计调水191亿立方米;东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山东供水31亿立方米。随着供水量持续快速增加,南水滋润着北方大地,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修复了区域生态环境,有力支撑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喝上了甘甜的长江水”
“20世纪80年代,我们这儿地表水污染严重,浅井水不能喝,只好把井越打越深,一度挖到500多米,即便这样,井里的水也很少。”说起喝水的问题,55岁的山东省武城县郝王庄镇草屯社区村民崔俊臣再也不用焦虑,“现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让我们喝上了甘甜的长江水。”
南水带给北方的不只是水,更是好水。
“以前喝的水水质硬、水垢多,还有点咸味。原来给孩子冲奶粉都不敢用自来水,得特地去超市买桶装水;用原来的水洗头,头发也有点发涩。”家住天津市红桥区龙禧园小区的刘丽娜说,“喝上南水后基本没见过水垢,而且水喝起来是甜的。”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监测结果显示,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水质一直保持在Ⅱ类或优于Ⅱ类,其中I类水质断面比例由2015—2016年的30%提升至2017—2018年的80%左右;东线工程输水水质一直保持在Ⅲ类。优质的南水显著改善了沿线群众的饮水质量,让很多人告别了高氟水、苦咸水。
“南水北调工程改善了城市用水水质,提高了受水区40多座城市的供水保证率,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水利部副部长蒋旭光表示,南水北调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格局。
这样的判断背后,是一组组有力的数据支撑。
中线——北京主城区南水占自来水供水量的73%,密云水库蓄水量自2000年以来首次突破25亿立方米,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提高;天津市14个区居民喝上南水,南水北调成为天津供水的“生命线”;河南受水区37个市县全部通水,郑州中心城区自来水八成以上为南水,鹤壁、许昌、漯河、平顶山主城区用水100%为南水;河北80个市县用上南水,石家庄、邯郸、保定、衡水主城区南水供水量占75%以上,沧州占100%。
东线——南水北调山东干线工程及其配套工程构成了山东省“T”字形调水大水网,实现了长江水、黄河水和本地水的联合调度与优化配置,胶东半岛实现南水全覆盖;江苏50个区县4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得到提高。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