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4周年 超1亿人直接受益
受水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冬日,太阳洒在河北石家庄滹沱河上,水面波光粼粼。支流汊河的河水通过一座两米多高的橡胶坝源源不断流向滹沱河,一条长长的小瀑布就此形成,水声隆隆。
“过去,这个河道没有水,河床是裸露的,沙坑相连、杂草丛生。高中那会儿上学从这儿走过,满身灰尘。”河北省正定县居民石晓旭指着河面对记者说,“你看现在,河水多清呀,周边环境也因此得以改善,如果你在天气暖和的时候来,能看到很多居民在河边散步。”
滹沱河的变化得益于南水北调的生态补水效益。
今年9月始,水利部和河北省政府联合启动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河北省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三条重点试点河段实施补水,累计补水4.7亿立方米,累计形成水面约40平方公里,三条河流重现生机。
实际上,在此之前,中线一期工程已连续两年利用丹江口水库汛期弃水向受水区30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累计补水8.65亿立方米,生态效益显著,河湖水量明显增加,水质明显提升——天津市中心城区4个河道监测断面水质由补水前的Ⅲ类~Ⅳ类改善到Ⅱ类~Ⅲ类;河北省白洋淀监测断面入淀水质由补水前的劣Ⅴ类提升为Ⅱ类;河南省郑州市补水河道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安阳市安阳河、汤河水质由补水前的Ⅳ类、Ⅴ类水质提升为Ⅲ类水。
南水,不只唤醒了北方的河流,也滋养了北方干渴的大地。
在水利部南水北调司副司长袁其田看来,地下水是极其宝贵的战略资源,此前华北地区普遍面临地下水超采问题。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通水以来,通过限制地下水开采、直接补水、置换挤占的环境用水等措施实施生态补水,有效遏制了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的趋势,地下水位开始回升。
记者了解到,北京、天津等6省市累计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5.23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位明显回升。截至2018年5月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与上年同期相比回升0.91米;天津市地下水位38%有所上升;河北省深层地下水位由每年下降0.45米转为上升0.52米;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95米;山东省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位2018初较2017年同期回升0.26米;截至2017年年底,江苏省地下水位上升区和稳定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6%。
水利部总规划师汪安南表示,南水北调工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京津冀豫等北方地区的供水结构,降低了受水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缓解了华北地区此前因过度开发水资源导致的生态问题,产生了重要的生态效益。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