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大米走上创牌之路 打造国家级地标品牌
申报地标农民将从中受益
5月19日,在浦城县旭禾米业有限公司位于当地管厝乡里林村的水稻种植基地里,工作人员正在和联通公司的技术人员确认建立粮食可追溯系统的技术细节。旭禾米业公司计划今年在2000多亩粮食基地里全面安装监控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云端实现粮食生产从育秧到收割的全程可看可控。依托省级龙头企业旭禾米业等粮食加工企业建立粮食监控云端系统,依托县粮油检测中心完善品质检测系统,今年,浦城县开始对大米的生产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追溯。
建立可追溯系统,是浦城打造“浦城大米”品牌的一个缩影。
浦城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现有耕地面积53.68万亩。2017年,浦城县粮食总产量26.4万吨,产值约7亿元。在粮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上,浦城县都高居全省第一。其实,在2011年,浦城县就已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浦城地处三省交界,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使得浦城大米品质好、营养佳,在历史上就有‘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的说法。”浦城县粮食局局长项发林告诉记者,虽然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受东北大米等外来大米的冲击及本地农民种植品种的多样性,浦城大米的品牌优势并不明显,产品附加值并不高。“今年,我们县里启动了浦城大米、浦城贡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工作,准备用三年时间创建‘中国好粮油’示范县,进一步提高浦城大米的附加值。”
按照项发林的估计,地理标志创建成功后,浦城大米单价可以提高1倍以上,而农民的收益至少可以提高20%。
要树立品牌,产品的质量就要够硬;要想产品的质量好,原材料就要足够好。作为打响“浦城大米”品牌的“第一枪”,浦城县决定从品种选育做起。经过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浦城县选出了“中浙优8号”“晶两优华占”等6个品种在全县推广,并且对这些稻种的种植给予每公斤40元的补助。
全程绿色保证大米品质
浦城县管厝乡三川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拥有3000多亩水稻。在浦城,这样的种植面积只能位居中游。不过,这里水稻的生产均采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绿色生产操作规程:使用农业部门推荐的种子;按照农技人员的指导进行精细化的田间管理;利用灯光色诱杀虫等物理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
其实,类似三川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这样的生产操作规程,也是这几年才在浦城逐步推广的。2015年,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下发的《关于下达2015年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指导计划的通知》的要求,浦城县申报并启动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
为了做好此次全县23万亩的绿色水稻基地创建,当地成立了浦城县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办公室,统一负责基地生产管理,并建立县、乡(镇)、村、户生产管理体系,对基地单元进行统一编号,建立基地名称、编号、农户、面积、品种等详细档案。基地创建涉及的2万多户农户,都分发到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的《生产手册》《生产记录》和《生产者使用手册》等。分发这些手册,是要求农户做好水稻生产的土壤耕作、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的全程记录,确保全程绿色标准化操作。23万亩绿色基地的农药、化肥等农资,则实行统一购买、统一供应、统一管理,采取专人采购、专人保管和专人发放。
生产过程实现绿色了,是不是就能保证产出的稻米就是“绿色”的?不是的。每当秋收在即,浦城县绿色基地办组织人员深入到仙阳、富岭等乡镇的农机合作社,察看和指导农机使用。“绿色基地创建要求收割所用的农具必须干净无污物,严禁在柏油路或有污染物的地面晾晒谷子,只能用谷席和专门晒场。”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