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大米走上创牌之路 打造国家级地标品牌
转变思路培养品牌意识
浦城的粮食产业多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或“合作社+农民”的形式运作。对于浦城大米的品牌升级之路,最难的是让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理解品牌的必要性并愿意牺牲短期的利益来换取长期的收益。
福建浦之玉米业有限公司的林益春从事粮食加工、种植近30年,他对品牌创建的必要性有着较深的理解。“早些年,因为经济利益,各家企业和合作社各自为战。浦城虽然水稻种植得多,但一味追求产量反而不利于卖出好价钱。”
有鉴于此,林益春和周边几家米厂合并成立了浦之玉公司,准备打响自己的品牌。“创建品牌肯定会有更高的标准,投入也会变大。比如,为了保证大米的绿色品质,我们把和大米直接接触的钢材都替换成了食品级不锈钢,整套生产设备要多花50多万元。”在林益春看来,县里创建浦城大米品牌,企业多花钱,农民多花工,看起来是费时费力,但是品质上去了,米价提高了。“通过提高品质,我们的大米现在已经销往全国各地,省里的不少机关食堂和江浙一带的许多饭店,都是我们的稳定客户,米价也比一般大米翻了近一番。”林益春表示,创建浦城大米品牌让他对自己事业的发展更有信心。
为了给绿色发展提供保障,浦城县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对销售、使用不符合绿色食品基地生产的肥料、农药进行举报。今年初以来,浦城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已开展专项抽查96次414人次,均没发现违规违法行为。
为了让浦城大米向更高层面发展,浦城县还出台政策鼓励粮食加工企业朝着精深加工方向迈进。就在今年初,浦城县成立了300万元的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发展基金,鼓励各类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创建绿色品牌、组建优质稻产业联盟等。
(记者 吴恩儿 通讯员 袁野 吴勇君)
记者手记>>>
及时的转型路
浦城大米的品牌路,来得必然,也来得及时。
原本以为,浦城产粮历史如此悠久,产量又如此之大,粮农的收入一定不错。实地采访后才发现,粮农的收入并没有想象中的好。问题何在?关键在于浦城大米卖不上价格,而深层次的原因是浦城大米没有集体品牌;没有集体品牌,浦城大米只能沦落到与别人竞价;一味地压低价格,导致了浦城大米的利润有限;有限的利润,同时又压缩了浦城大米发展的空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怎么破解?
痛定思痛。浦城县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并切切实实地开展了相关工作:申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创建中国好粮油示范县。
浦城大米要培育好品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兼顾浦城大米的产量、质量、效益与品牌?如何让浦城大米的品牌之路走得更加顺畅?这些问题,不仅当地政府要考虑,粮食生产企业、合作社甚至粮农自身都要考虑。只有跟浦城大米有关的人员都认识到位,并切实行动起来,“浦城大米”的品牌才可以真正树立起来,才可以真正为浦城的粮农和企业带来更好的收成。
(记者 吴恩儿)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