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史上首次主动离职潮:近40位董监高密集挂靴
告别“黄金时代”:
银行客户越来越难维持
银行业的“好日子”在股份制改革的浪潮下似乎走到了头,同业竞争开始起步,信贷产品日益多元。在此背景下,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手段千行一面,让客户关系更加难以维持。
有专家表示,当前银行业面临更多是一轮“调整”而非“衰退”。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银行能够承受的坏账水平远远超过2.5%。因为不良贷款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损失,不良率和损失率是要区别开来的。不良贷款率意味着出现有瑕疵的贷款,但是很多有瑕疵的贷款价值回收率是很高的。一方面,很多贷款都是有抵押的,即使借出去的贷款不还银行了,并不意味着银行就会损失,银行有可能要回抵押的房子,比贷款更值钱”。
事实上,在部分银行业人士看来,我国商业银行重新问世至今,无疑走过了数个“黄金时代”。商业银行最初的主要业务是按当地财政计划为国有在建项目企业贷款,从业人员的称谓相应的是“拨款员”而非信贷经理。出现贷款无法收回的情况,则由财政年终统一扎帐兜底,作为个体的从业人员几乎没有压力。
“至少从80、90年代开始,‘在银行上班’都是一句非常体面的开场话。”回忆起1987年入职银行,已经离职的53岁的黄源仍觉得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同时,金融知识的匮乏,让当时的客户关系几乎无需维持。“例如上世纪90年代前后,银行的客户非常听话,因为他们都觉得金融这东西‘很复杂,很神圣’,你让他往东他不敢向西看一眼。另外,利率很低,也没什么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
优厚的待遇则是这份工作最受羡慕的部分。“行长18级、一般干部19级,行长90块的工资、一般干部70块左右,我能拿到50多块,记得当时我买了块山城牌手表,60块钱,那个时候这东西相当于现在的劳力士,就是我攒了两个多月工资买的。”而历史资料显示,同期事业单位人均月工资收入不足20元。
这样的日子在2004年银行业股份制改革的浪潮下,发生了一些变化,同业竞争开始起步,信贷产品日益多元,称谓变成了“客户经理”。“信贷终身制的引入,尤其是信贷终生追责制,意味着如果有一笔不良,就算你离开了原来的单位,也会找到你。”黄源说。
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手段千行一面,让客户关系更加难以维持。“大中小银行维护客户的根本手段都一样。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信贷业务基本可以称作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各家银行间的利率可谈空间会被迅速拉开,股份制银行在操作上更为灵活,优质客户的议价能力将进一步增大,对信贷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挑战。”(记者 张翅)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