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新一波读书无用论存于中国乡村 农门不再爱读书?

2015-11-15 10:39:15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颖
  

  打开学校的围墙

  让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社区化、生活化,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李涛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读书改变命运的功能还将继续弱化:

  第一,“单位制”解体与“就业方式”改变,使缺乏社会关系网的农村读书人陷入就业困境,并影响村里人对读书效用的传统观念。取消分配后,农村家庭子女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会关系网,同时也缺乏自谋职业所需的社会经验,很多人不得不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谋职或者失业回乡。由此,村落中口耳相传的读书人形象就被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形象取代。当村里人发现读书既找不到铁饭碗,也不能改变命运,那么他们就倾向于认为读书无用。

  第二,不断开放的城乡人口流动政策抵消了传统中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实现身份转换的功效性。过去只有读书升学才能离开村庄、留在城市,现在做生意、打工都有可能,何况读书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相对较高,农民的实用理性则会在“成本—收益”投资决策中从行为上强化“读书无用论”思维的形成。

  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就真的无用。即便是在农村,读书也能够让孩子们拥有不一样的生活态度,掌握生产生活的基本能力。

  杨东平说:“农村教育有三个不同的目标,第一个是为升学服务,第二个是为进城打工服务,第三个为建设新农村服务,这就要求我们中学课程必须多样化。这个目标在高中阶段已经提出来了,但在初中课程还没有提出来,但是现在大量的农村学生,其最高学历就是初中。所以我觉得解决的方法应该是推进教育改革,让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社区化、生活化,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杨东平不仅这样想,也这样做。2013年9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当地培田社区大学的工作人员,向社会筹集资金,在福建连城县培田村设立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实验小学——培田小学,杨东平本人担任学校顾问。

  培田小学依托当地乡土资源开设了乡土课程,课程开发以多科目综合、生活教育为设计方向,将历史、民俗、建筑、生态等元素融入教材和实践活动。在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南山书院,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来自培田村十番乐队的两名老艺人,一位负责二胡兴趣班的课程,一位传授笛子吹奏技艺,给学校三到五年级对乡土音乐感兴趣的孩子上课,村里的民间剪纸艺人曹凤英则不定期义务给学生上剪纸课。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还先后以志愿支教的方式,招募3位英语教师、一位美术教师,以及音乐教师、传统武术老师到培田小学任教。现在,学校内部已经生长出了自己的舞龙特色课,学校的体育老师组建了学生舞龙队,他们正在将培田村的一些民俗活动纳入这个特色课程的设计当中去。现在,家长愿意把孩子留在村里读书,学校已有80多名学生和50多个学前班孩子。

  “升学不应该是农村孩子学习的唯一目的。”培田学校老校长吴美熙说,“我当年高考差5分没有考上大学,靠着高中文化基础从事了15年保护民居的工作,许多知识都是在实践中学的”。她希望农村学校不要再有围墙,而是发展个性,真正让农村孩子成为一方有用之才。

  (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颖)

【责任编辑:陈玲云】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