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新家,新生活 —拉孜县临时安置点受灾群众转移侧记

2015-05-17 16:22:5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不能忘记的拉孜安置点

  被子叠好码齐,地上扫了又扫。

  一大早,来自樟木镇雪布岗居委会的扎西德吉就把帐篷里外打扫了一遍。她说,在拉孜安置点生活的半个月里,她们一家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她想把一个整洁的帐篷留给工作人员,不想给他们增添麻烦。

  从4月30日凌晨接收一家5口受灾群众,到5月15日,拉孜县安置点已共计接收3000人次的受灾群众。近千顶帐篷扎在这片空旷的河滩上,犹如列队的士兵,饮食、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使众多受灾群众得到了全方位的生活保障。

  而在4月28日中午12点接到命令之前,这里不过是一片荒滩而已。

  “我们接到上级命令后,迅速动员全县党政军警民近万余人次,全力投入安置点建设。经过72小时的轮班作业,终于完成了900多顶帐篷的搭建和大量生活物资 的调配工作,确保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命安全。”提起半个月前安置点迅如风雷的建设工作,拉孜县委书记张劲松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张劲松告诉记者,最终能够完成这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离不开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日喀则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靠的是全县党政军警民的齐心协力,同时也要感谢受灾群众对安置工作不足和缺憾的理解。

  最近半个月来,拉孜县曲夏镇曲夏村的支部书记强巴一直带着村里的党员和群众在安置点忙活,即使现在是村里最忙的春耕时节。

  “知道受灾群众要来我们村安置,村里的群众都很积极,把受灾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自发来到安置点帮忙。”强巴告诉记者,28日接到任务后,当天村里就有 200多号人来到安置点搬运物资和搭建帐篷。后来即使没有安排,群众也自发赶来帮忙,不仅自带干粮,哪怕每天忙到凌晨两三点也毫无怨言。

  “我们村每天都有六七十人在这里干活。”对于村民为安置点作出的贡献,强巴显得非常自豪。

  带着机关里仅有的4名干部,拉孜县妇联主席尼珍最近一直守在安置点,每天工作超过8个小时。“能够为受灾群众做一点事,我觉得挺自豪。”尼珍说,拉孜县妇联还组织动员了90余名妇女组成的巾帼服务队,在安置点提供志愿服务。

  今天上午,尼珍和强巴等许多在安置点默默奉献的党员和干部都站在送行的人群中,向半个月来朝夕相处的受灾群众挥手道别。

  分别之际,许多受灾群众不住地擦拭眼泪,他们手中拿着的《致拉孜安置点受灾群众的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你们即将离开拉孜的时刻,对我们工作中想得不周到、服务不细致的地方,表示歉意。”落款是拉孜县全体干部职工。

  不求感谢,但求理解。

  这是患难与共的真情,更是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无私大爱。

【责任编辑:陈玲云】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福网视听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