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上市公司连续亏损 地方财政补贴成救命稻草
■财政资金应帮助一些成长中的新兴企业完成转型升级,而对于那些没有实质性经营的企业和产能过剩的行业,就应当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产业升级,优化资金配置。
■增加财政补贴评审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和寻租现象;对资金使用进行全程跟踪监管,及时评价补贴资金的使用效果;实现信息共享,打破区域分配补贴资金
财政补贴成为上市公司保壳的“救命稻草”,资金效果大打折扣
眼下,不少上市公司正陆续公布2014年年报。在年报披露的信息中,企业收到的政府各类专项补贴也赫然在列。补贴金额从几十万元到上亿元不等,既有国家补助、专项资金,也有地方政府给予的各种补助、补贴。有数据统计,从去年12月到今年1月中旬,沪深两市共有30多家企业获得地方政府补贴。
在这些获得补贴的企业中,不乏经营不善者。如天利高新发布公告称,2014年企业获得挖潜改造资金、应用技术研发专项资金、产业扶持资金等10多项政府专项资金和补助,合计1217.6万元,而不久公司发布了2014年业绩预亏公告。
财政补贴资金作为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收入,无疑会抬升企业的经营业绩。更有企业因此患上了“输血依赖症”,依靠财政补贴资金而长亏不倒。近年来,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堪忧,部分上市公司已连续亏损。为了保住上市公司的“壳”,地方政府连续注入专项补贴资金,才使得企业“保壳”成功。
比如,近期重庆钢铁发布公告称,收到搬迁奖励8亿元和财政贴息1.33亿元,在获得这些补贴后,企业才得以扭亏为盈,实现营业利润5000万元左右。实际上,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已亏损15.82亿元,加之2013年企业实际亏损,连续两年亏损后,企业将被处以退市风险警示。此时,补贴资金及时解困,让企业避免了退市风险。
“不仅是对上市公司,财政补贴对其他企业也有类似的情况。因为上市公司信息公开,公众还能知晓,而对其他企业的补贴更是一笔糊涂账。”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说,规模巨大的补贴资金流入企业,实际效果却打了折扣。一些上市公司靠财政补
贴 “输血”生存,“造血”机制却没形成;一些新能源和新兴产业企业得到财政补助,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技术进步。这样既损害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打乱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又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03-24 08:13:43)
- 闽出政策扶持自主创业 应届生纳入社保补贴对象(2015-03-22 14:27:40)
- 福建足球时隔3年再度出征 俱乐部将培养青训力量(2015-03-22 10:50:07)
- 林业“国字号”,重振雄风靠改革(2015-03-21 15:12:12)
- 购房新政“闽七条”出台 首套房首改房标准放宽(2015-03-20 07:27:04)
- 职教只盯着就业 建不成“智造强国”(2015-03-18 14:27:29)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