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精心养护三十余载 长乐漳港海蚌种群逐步恢复

2017-03-02 14:53:34  来源:福建日报
  

  从资源遭到破坏到建立保护区、研发人工育苗技术、开展增殖放流,经过32年的休养生息,长乐漳港海蚌种群逐步恢复,目前存量达三四十吨。长乐市海洋渔业部门正研究32年来首次试探性发放仅限以传统人工方式作业的捕捞证。

  严格管控海蚌种群逐步恢复

  漳港海蚌学名西施舌,是名贵的海蚌品种,以长乐漳港一带为主要产地,在海蚌品种中品质最优。海蚌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需要无污染的海水、舒缓的沙滩、适宜的温度、8米到10米水深。这些条件,长乐这片海域都符合。另外,闽江流入的淡水让这里的水质半淡半咸。这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造就了漳港海蚌的栖息地。

  曾经,由于过度捕捞,长乐海蚌自然资源量逐年递减,从上世纪60年代最高峰的几百吨降到最低时仅10吨左右,资源日趋枯竭。

  1985年,福建省政府批准成立长乐海蚌资源增殖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长乐海蚌保护区管理处成立。海蚌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各级政府部门为保护海蚌做了大量工作。

  长乐海蚌保护区管理处通过不定期对保护区内的漳港街道、湖南镇各个沃口进行检查,集中没收销毁非法采捕器具及其违法所得。并联合海洋与渔业局、公安、边防、工商、环保等单位及有关乡镇开展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渔业作业。为加大海蚌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管理处在重点区域设置了四块保护区界碑,建立固定宣传栏3处,以周边渔船和渔民为对象,组织召开海蚌保护区管理工作会议,向渔民发放宣传材料,并与船主签定海蚌保护承诺书。

  如今保护区内海蚌种群逐步恢复,目前估计海蚌存量30-40吨,初步具备捕捞条件。长乐市海洋渔业部门正研究32年来首次试探性发放仅限传统方式作业的捕捞证,并正在请专家研究不伤害海蚌生产繁殖的捕捞工具,合理科学采蚌,再视情况发放批量捕捞证。

  人工育苗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早期,海蚌人工养殖受制于稚贝中间培育成活率低,苗种问题难以解决,海蚌产业一直难以发展。

  2011年,在长乐市科技项目支持下,漳港海蚌场开展了为期3年的海蚌中试项目。技术人员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以室外水泥池养殖为突破口,通过改建养殖与饵料培养设施,成功地培育出了一批大规格海蚌,并探索出了一整套规范化的海蚌育苗、中间培育及养成技术工艺。

  2014年8月,经验收专家现场随机抽样、数量统计和测查结果显示,2011年海蚌苗种经3年养殖平均壳长达到9.1厘米,平均体重107.3克,养殖收获面积1500平方米(20口池),数量达13930粒。项目的实施为实现规模化人工苗种和养殖生产,建立海蚌增养殖商品基地,为漳港海蚌产业化发展打下基础。这项技术正逐渐向渔民、养殖户进行推广。

  自从人工育苗技术成熟起,长乐市在保护区范围内开展了海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这几年已经育苗并在保护区海域放流海蚌幼贝90万粒。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