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治水经验启示之二
治理污水、防洪治涝,新加坡有何妙招可借鉴?
福州新闻网10月28日讯(记者 张志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新加坡,水涝问题频频发生,公众卫生环境恶劣,河流严重污染……如今的新加坡,却已成为在世界上拥有遍布全岛、系统性发展水道和水池计划的城市之一。
是哪些妙招让新加坡得以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福州又该从中汲取哪些成功经验?27日,新加坡资深水务专家及国际特许工程师毛文诗在福州市“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专题培训班上,详细剖析了新加坡在治理污水、防洪治涝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十年清理河道行动
毛文诗说,1977-1987,新加坡启动了十年清理河道行动。
与其他国家地区治理污水不同,新加坡通过雨污分流、实施技术发展、立法监管等三大特色的污水系统,使城市水体洁净、优美、有活力,实现了“在加冷河边钓鱼”的愿景。
雨污分流,考虑长远的经济及效率利益,在降雨时防止污水溢流;在技术发展方面,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利用密紧和覆盖设计,进行阴沟修复工程,减少污水从阴沟系统外漏;通过立法严格监管,规定生活及公商建设需连接到公共阴沟系统,对管道铺设和卫生管制。
在行动计划方面,主要有八项具体举措:发展住房、工业车间、污水处理和食品中心等基础设施;大型搬迁棚户,后院工商业及农民;将街头小贩搬迁到有供水并设有下水道洗区的食物中心;搬迁蔬菜批发商;迁置水运小船的活动;逐步淘汰船厂活动、木炭贸易等污染活动;拆除和清除垃圾和残余物体;改善河岸和河流环境。
毛文诗以新加坡深谋远虑建设的污水连接管为例。
他说,新加坡原来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由2450公里管渠、134座泵站、6个分散污水厂组成,随着城市扩展,原先相对小而分散污水处理厂距离居民区越来越近,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更加突出。
为此,新加坡前瞻性地建设一条48公里、直径3.3-6米、20~55米深的污水隧道,以及50公里长的污水连接管,将所有污水收集输送到郊区的两个大型污水厂(一期80万立方米/天,远期420万立方米/天)进行处理,并将处理过的水排入深海。
“今后还将与城市再生水系统有效对接与整合,实现完全雨污分流以及置换用地、节省用地的目的。”毛文诗说,最终应该使保持水的清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以保持每条溪流,每条涵洞,不受不必要的污染。
三大防洪治涝举措
新加坡年均降雨量2400毫米,是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国家。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加坡水涝问题频频发生,但如今,很少地区才会偶尔积水,水深通常不超过一尺(约33厘米)。
哪些举措让新加坡防洪治涝发生如此巨大改变?
“既要强化易于内涝的地区的排水系统,也要在低洼地区进行防涝措施。”毛文诗介绍,主要可通过提高建设地面标高、提高排水设施能力、疏通道路的排水管、建设暴雨储水槽等举措,以及修改地面排水守则,为应付降雨量的增加。
纵观新加坡防洪治涝,毛文诗总结说,主要有三大管理举措:提供足够的排水沟管网、推行建筑工程防洪指导原则、通过扩建和维修现有水沟管网来加强防洪治涝能力。
在提供足够的排水沟管网方面,通过多方合作,与新加坡其它发展机构共同规划未来发展,并确保有足够的土地来构建未来的水沟管网。与当前的水沟管网不同,未来水沟管网计划需考量两大因素:一是维修通道;二是扩大、加深水沟管网的土地需求。
在规定防洪治涝措施方面,所有的土地发展项目必须经过新加坡不同的政府机构(包括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建筑发展局等)的批准;新加坡公用事业局会确保所有的发展项目符合以下标准:最低陆地平台高度、防洪措施、抽水排水系统、排水系统设计、高峰期径流控制。
“目前城市主要存在的是内涝问题,在不影响地上建筑的前提下,深层隧道是运输、存储污水的有力手段,只要应用得当,可成为解决内涝问题或其他水资源调度问题的好方法。”听完毛文诗的主题报告后,福州市建委一工作人员分享心得时说,要想利用深层隧道取得良好效果,还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海绵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绿、灰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益。”
新闻链接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