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省璜镇的“廊桥遗梦”
位于闽清省璜镇的合龙桥,被人称作《清明上河图》古桥,其西跨3/4节苗拱架结构,传承北宋虹桥工艺,全国独一无二
廊屋结构中,保留了大量民国时期的木料
合龙桥剥除油漆后,露出古朴的风貌
N海都记者 石磊磊 郑旭 实习生 蒋诗晴 文/图
在我国的闽浙地区,现存有百余座编木廊桥,位于闽清县省璜镇的合龙桥,被不少人称作“《清明上河图》上的古桥”。这是因为,这座古桥分为东西两跨,全球古桥中,只有在合龙桥西跨上,才能看到3/4节苗拱架结构。
昨日,海都记者从闽清县相关部门了解到,该县将省璜镇融合进闽清县“南工商”的发展格局,打造具有特色的人文绿色小镇。在《闽清县省璜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合龙桥作为该镇核心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同时也在塑造小镇的宜居环境。
古桥节苗结构 传承北宋工艺
合龙桥是福建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评选时,这座在民国时期重修的古桥,获得全票通过,主要和它的建筑构造有关。
合龙桥是编木廊桥,这种木构桥梁是我国传统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结构形式,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合龙桥之所以受到专家青睐,缘于它的唯一性。
古建专家阮章魁告诉海都记者,编木廊桥根据地势地形和溪床的宽窄,主拱结构分为3/5、3/4两种节苗结构。现存的100多座编木廊桥中,绝大多数是3/5节苗,在发现合龙桥前,3/4节苗只在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的《清明上河图》上出现过。
所谓3/4节苗,是指编木结构中有两个系统,一个系统是三节,另一个是四节。合龙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在此后的800多年间,经历多次毁坏重建,当时的模样已经无人知晓。如今的合龙桥,是在1927年重建的,正是这次修建中,工匠们在西跨使用了3/4节苗,这一技术传承了北宋虹桥的工艺和结构。
褪去华丽油漆 周边街巷恢复古风
在不少老福州人的记忆中,合龙桥有着华丽的外观:红色的廊屋、金黄色的遮檐、蓝色的梁架……
从民国时期重建至今,合龙桥多次遭遇极端天气考验,大桥都稳如泰山。2016年夏天,在洪灾中,省璜镇几乎所有桥梁均被淹没,唯独合龙桥只被淹到桥柱,桥身安然无恙。
据省璜镇党委书记林立炯介绍,在近年来的修缮过程中,后期的油漆被剥离,原先民国时期的杉木材料重见天日,也符合文物修缮的“修旧还旧”原则。专家表示,若油漆工艺不达标,非常容易导致木料受潮腐烂。
如今的合龙桥,由二台、一墩、双拱、廊屋等结构构成,全长39.7米,宽4.50米,东西走向。东西两端分别为火焰山墙。东侧的山墙上,保留着著名书法家沈觐寿(沈葆桢之孙)题写的“合龙桥”三字。桥屋为11开间,用柱46根,桥廊设栏椅供游人休憩,领略溪水交汇之地的山清水秀。
小镇宜居环境 从古桥开始塑造
合龙桥地处区域的中心,曾是省璜镇联系东西两地的唯一桥梁,也是八都十都通往塔庄、坂东的交通要塞。
闽清县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海都记者,2015年,该县投入20多万元,对合龙桥桥面破损的木板和瓦片进行修缮,对台阶进行加固等;2017年,投入10万元,对合龙桥桥头周边进行加固和绿化提升。去年底,省璜镇方面对合龙桥周边进行环境整治,村舍、民房的外立面,以青砖替换掉各类瓷砖,恢复了民国时期的古朴风格,打造小镇的宜居环境。
如今,在《闽清县省璜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合龙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为了守护好这座古桥,镇里还将申请安保资金20万元,对合龙桥的安保设施进行升级。
为了传承古桥的建筑工艺,省璜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们,请来专业木匠,仿造3/4节苗结构,让学生们动手拆卸和组装,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 闽清文庙今夏完成修缮(2021-01-20 10:04:50)
- 闽清“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百亿台阶(2021-01-20 00:10:21)
- 闽清关于实行疫情防控有奖举报制度的通告(2021-01-19 09:43:50)
- 闽清多举措保生产生活安全(2021-01-19 09:12:53)
- 闽清全覆盖组建26个小区“兼合式”党支部 化解社区治理难题(2021-01-18 23:18:12)
- 闽清“三大三强”发展战略系列报道之二:小橄榄成就亿元大产业(2021-01-16 22:52:35)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