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闽第一江山”,就在台江
从“全闽第一江山”的气势恢宏到如今大庙山的书香氤氲,福州两千多年的时光沧桑,还得从著名人物闽越王无诸说起。
大庙山的由来
大庙山,位于台江区上杭路、大庙路和延平路之间,古称南台山。因汉余善在此山临江钓得白龙,筑台以表祥瑞,故宋代及其以前名钓龙台山。但又因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筑台受汉廷册封于此,故称惠泽山。该台旁建闽越王庙,俗称大庙或无诸庙,因而从明代起山名“大庙山”。
大庙山在福州家喻户晓。海拔33.3米,约6公顷,约为椭圆形,从东北向西南,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150—180米,西南临大庙路,东北通龙岭顶,与彩气山相连。
《三山志》载:“武烈英护镇闽王庙,钓龙台山之西。昔汉遣使封王为闽粤王,受册命于此,其后即此立庙。”唐大中十年(856年)复建。庙后又修“瓜莲精舍”,山前则有“钓龙台”古迹。
宋淳化四年(993年)在山前修筑钓龙台院,院侧有达观亭、碧光亭。
明洪武六年(1373年),将“山川坛”移建于钓龙台处。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大庙旁修“台山第一亭”,亭右又建“榕阴山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林炳章等人为反对贩售鸦片,在山上设“福建去毒社”。光绪三十四年,台江诗人又在去毒社址建“志社”。
民国11年(1922年),再在其旁建“诗楼”。
1906年,福州商界人士在大庙山创办商立两等小学堂。1922年,改校名为福州总商会商立小学。1931年,改名为私立福商小学。1946年,扩建为私立福商中学。1952年,四端中学和福商中学合并为福州第四中学。
这就是大庙山的简要历史。
大庙山上的历史遗迹
大庙山上文物古迹众多,传递着闽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钓龙台
《闽都记》云:“一名越王台。”《榕城考古略》则谓:“按越王台与钓龙台本二:越王台以无诸受汉封于此,后立庙。闽人每岁为瓜莲会,以尽祭报之典;钓龙台则余善钓白龙处,因筑台以表瑞也,即今之山川坛。”
关于钓龙台,宋《闽中记》载“昔越王余善于此钓得白龙,以为祥瑞,遂于所坐之处筑为坛台。”因名曰钓龙台。“坛高四丈,周回三十六步。”台上可坐百余人。
钓龙井
在钓龙台西侧、瓜莲精舍旁。《闽都记》云:“庙故有井,通江潮,其深叵测,有龙居之,祷雨屡应,迩湮为眢(枯井)。万历十七年,知府江铎以旱祷,命工浚之,甘冽如初。”
相传余善钓得白龙后豢养此井中,他以“非天子无以窥之”,而自喻“真命天子”。井直径1.5米,围以井栏,井水清冽,瀹茗为佳。民间传为“龙泉”,可祛病,争相汲水。
登高石
位于山巅登高亭侧。一块巨石,上圆下方,深嵌土中,相传是天王星的陨石,有“人登其上可达天宇”之说。
以前每逢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闽人都络绎不绝地来登高,一是登“全闽第一江山”,心胸开朗,有益健康;二是踩登高石,人人都可消灾避厄;孩子们既长得高,又逢好运,日后将步步高升。
这一天,秋高气爽,老榕交荫,城乡民众扶老携幼,涌上大庙山,或登高,或放风筝,或文艺表演,从早到晚,三条上山路都挤得水泄不通。
龙岭顶上下和周围小巷,都摆满地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还有一种福州人重阳节必用的糕点——九重粿。物美价廉,广受欢迎,孩子们争着要买。
石碑
碑刻“全闽第一江山”现立于今福四中校园石阶道旁,是宋米芾笔迹的摹刻;“南台”,立于大庙山北麓龙岭顶附近,是宋代知州赵汝愚书隶体笔迹。
两碑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历来为闽人重视。
秋高气爽,良辰美景,行走大庙山上,深深感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与传承。(来源:台江史志 石丽钦 安梓/文 叶诚/图)
- 台江:体验农事知惜粮 “开心农场”传文明(2020-11-13 15:31:16)
- 全省首个!台江区将启动医疗安全监管平台(2020-11-12 19:23:56)
- 信步上下杭(2020-11-12 09:27:02)
- 走进上下杭,寻找老福州人的记忆!(2020-11-11 17:02:58)
- 走进上下杭,寻找老福州人的记忆!(2020-11-11 16:10:03)
- 新港街藏着的这家“宝藏”店铺,你们尝过吗?(2020-11-11 11:27:36)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