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把握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战略任务
乐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近日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文化自信、强化问题导向、增强创新意识,切实担负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广大哲学社科工作者要按照云山同志讲话提出的部署要求,充分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以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握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战略任务,切实担负起加快构建的历史使命。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时代的最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纵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大势后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在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灵魂的前提下,坚定文化自信、强化问题导向、增强创新意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创新是关键。毛泽东同志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里的“超过”,其实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实践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许多新的课题迫切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行解答。“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有具备“问题意识”,在及时回应时代的呼声中锐意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担当起引导我们国家和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理论先导。
或许有的同志认为哲学社会科学过于“高冷”,与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没有多少关联。实则谬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位伟人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每个中国人都有关系。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中国大妈”每年数千亿的境外购买力,就令许多西方国家垂涎不已。但是,为什么有些西方国家一方面在经济上对我们笑脸相迎甚至不惜卑躬屈膝,一旦涉及意识形态等问题却动辄翻脸不认,故意找茬?这固然有其根深蒂固的偏见成见、对我崛起心态失衡等因素,从深层次看,还是由于我们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相称造成的。为什么我们有的科研人员甘愿自扫斯文,花钱到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为什么我们在国际上时不时处于有理说不响、有话传不开的舆论尴尬中?原因在于人家已经早早制定了学术评价的标准,人家已经掌控了全球80%以上的新闻信息发布资源和渠道。如果我们亦步亦趋地跟在人家后面,就永远不可能赢得真正的尊重。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就是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文化自信;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就是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就是要在学科体系建设上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
理论创新是对时代课题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解答,理论创新成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实践新思想新理念,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契机已经来临。只要我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于哲学社科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切实增强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定能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