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维纳·措恩:中国互联网发展正从量变走向质变
【摘要】 当维纳·措恩教授在这个冬天来到乌镇时,中国已经有多达近7亿网民。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闭幕前夕,这位被誉为“德国互联网之父”的著名信息技术专家接受了浙江在线记者的采访。
“德国互联网之父”维纳·措恩。 浙江在线记者 于诗奇/摄
浙江在线乌镇12月1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吴振宇 编辑/马丽红)1987年9月20日20点55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时刻。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研究人员收到了一封用英德两国语言写成的电子邮件。
“Über die Grosse Mauer erreichen wie alle Ecken der Welt.”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跨越长城,走向世界。”这是世界上第一封来自中国的电子邮件。
维纳·措恩教授正是这一历史性时刻的缔造者之一。当他在这个冬天来到乌镇时,中国已经有多达近7亿网民。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闭幕前夕,这位被誉为“德国互联网之父”的著名信息技术专家接受了浙江在线记者的采访,畅谈中国互联网的过去与未来。
发展:中国互联网正从量变走向质变
1987年9月20日,在北京的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中德两国科研人员经国反复试验后,终于成功通过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网络连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措恩被誉为德国“互联网之父”,联邦德国的首次电子邮件发送实验也是他所完成。据措恩回忆,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他认识了时任中国机械电子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的王运丰教授。王运丰和措恩围绕中国推广计算机网络进行了大量探讨,随即开始了中德之间的计算机网络连接筹建工作。
在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署名中,就有措恩和王运丰的名字。措恩告诉记者,由于当时中国尚未成为国际计算机数据通信网CSNET的成员,因此计算机只能先通过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中转”才得以与国际互联网进行连接。
“直到1994年,中国才正式接入互联网,并在短短的20多年间实现了极为快速的发展。”措恩说,当今中国的技术实力、开放程度已今非昔比,中国不仅拥有规模数量惊人的网民,互联网产业业绩也非常引人注目,可以说正在从“量”的增长走向“质”的蜕变。从阿里巴巴等行业巨头到互联网小型初创企业,都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不仅仅是互联网的用户,而且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国际性的商业合作伙伴。”
“王运丰是一位可敬的长者,他与我是两代人,但我们却在科研合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遗憾的是,他现在已经离开了我们,没有看到今天中国互联网的繁荣发展。”措恩说。
合作:“互联网+”与“工业4.0”不谋而合
措恩教授说,中国互联网30年来从无到有的历程令人感觉“难以想象”。作为最早引领中国走入互联网时代的外国专家之一,措恩对中德两国乃至中欧之间的合作前景依然保持着十分乐观的态度。
他告诉记者,中国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企业的快速崛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而德国则在传统制造业上具有显著优势。“但可以发现,中德两国的互联网企业有着许多相似的特质,而且合作日益紧密,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成功。”
措恩指出,在信息化浪潮袭来的今天,中国的“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均体现了迎击未来发展挑战的前瞻意识和主动作为,两国的产业战略可谓不谋而合。正是基于相似的发展设计,中德两国在未来可以通过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开展深入的合作。
措恩告诉记者,互联网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给全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措恩表示,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从研究机构走向企业,然后进入千家万户,并最终影响公共生活和全社会的过程。“因此,在学术界、企业界和普通用户的视野中,互联网本身也有着不同的面貌和形态。”
措恩不无感慨地说,今天信息科学的前沿领域,依然在不断重塑互联网技术的构架。“我个人所亲历的互联网发展过程就经历了深刻的剧变,因此很难想象互联网在10年之后的面貌,但中国互联网一定会迎来更恢宏的发展。”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