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注意!你收藏的网红养生秘籍,可能是肠胃自杀攻略

2021-07-08 11:37:28  来源:福建卫生报
  

  最近,小红书上的一篇破万收藏的“窜稀攻略”,让不少人直呼:虽然看不懂,但大为震撼——现在的网红种草吃喝玩乐还不够,连大家的拉屎都操心上了?

注意!你收藏的网红养生秘籍,可能是肠胃自杀攻略

  实际上,在肠道健康的情况下,通过药物强行促进肠道蠕动,轻则损伤肠胃,重则或诱发结肠黑变病,增加罹患肠道肿瘤的可能。

  长期服用减肥药

  女子的肠子像煤窑一样黑!

  近日,西梅、番泻叶、芦荟、大黄、玉油柑、决明子……这些一般人不会特别关注的食物,在网红眼里,成了“排便神药”,在小红书上形成各种“窜稀”套餐,广为传播。

注意!你收藏的网红养生秘籍,可能是肠胃自杀攻略

  此前,某品牌的霸气油柑茶就火遍全网。新时代靓女辣妹,经此洗脑,纷纷以此为减肥法宝。

  这些食物确实能促进肠胃蠕动,偶尔食之,也不会有多大影响。但如果长期服用,强行促进肠胃蠕动,久而久之,可能引起肠功能紊乱,引发其他问题。

  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黄循铷副主任医师就接诊过一位长期吃减肥药的病人。病人怀疑自己便秘,来做检查。肠镜检查发现,她的肠道像煤窑一样黑。仔细询问后得知,病人半年内一直在服用一种减肥药。

  据了解,病人服用的这款减肥药含有番泻叶、芦荟、大黄、麻仁等成分,销售方宣传纯中药没有副作用。起初,病人自认为服药后效果不错,每天都能排便。久而久之,若停药,就无法正常排便。

  “病人这种情况考虑为结肠黑变病,结肠黑变病会导致细胞线粒体损伤,可影响病变部位能量代谢,导致肠蠕动减弱,部分学者认为结肠黑变病与结肠肿瘤有关。”黄循铷医生说。

  醒醒!“窜稀”带不走脂肪

  每周排便少于3次,应及时规范就医

  据不完全统计,在95后年轻人中,近8成人表示有容貌焦虑。伴生的还有身材焦虑,体重焦虑,不少人出现了对日日排便的执念,由此引发了种种叹为观止的作死操作,例如:把肚子露出来吹吹凉风;吃火锅涮肉,蘸料的油多倒点;吃过期的饮料和食物;喝没烧开的自来水……

  黄循铷医生说,门诊中,一些病人的确存在排便困扰。但首先要厘清的是,医学上,并没有把每天排便作为肠道健康的标准。“排毒”、“清宿便”等说法更是没有科学依据。实际上,就算“窜稀”成功,腹泻带走的只是身体里的水分和电解质,纹丝不动的是脂肪。因此,首先要科学判断自己是否存在便秘。

  可以从排便的次数和粪便的性状判断。一般来说,如果一周排便少于3次,或者性状改变,如粪便干结、羊粪样改变等情况,或出现排便时间较长,排便费劲,排便前后腹痛等情况,就要考虑为便秘。如果发生上述情况,就要去专科就诊。第一,经专科医师询问病史,根据病情医师会根据病情选择先做一些初步的检查,如粪便检查,肿瘤指标、甲状腺激素、血常规等。第二,必要时需要做一下肠镜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如果病人肠道不耐受,无法行肠镜检查,也可以考虑CT平扫+增强,或钡剂灌肠+X光检查,检查肠壁情况等。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可考虑为功能性问题。症状较轻的,可以先改变生活习惯。

  首先是饮食,可多吃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在小肠里面很容易消化,能够刺激肠道蠕动的食物。如麦片、绿豆、红豆、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都比较高。少喝酒、少喝咖啡、少吃辛辣刺激食物等;第二要多饮水,而且是主动饮水。一天不少于1.5升;第三,饭后可慢走半小时,促进肠道蠕动;第四,进行排便训练。三餐后可定时排便,逐渐养成一个时间点排便的习惯。若改善生活习惯后,便秘的问题仍然存在,那么可以在专科医生的帮助下,服用一些促肠动力的药物。切忌自行服药或灌肠。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徐宗斌也补充,便秘既是一种症状,又是一种疾病。临床上,便秘主要分为三类:结肠慢运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以及两者兼而有之的混合型便秘,主要通过结肠运输实验、排粪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便秘属于良性疾病,因此外科方面治疗就需要非常谨慎,往往建议需要做重复两次上述检查,内科治疗无效,严重影响到患者工作及生活质量时才考虑手术治疗(有效率约60-70%)。

【责任编辑:伊宁倩】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