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上九天揽月拥抱星辰大海
走近厦大航空人逐梦蓝天的“硬核”故事
“嘉庚一号”研制仅历时7个月。厦门大学供图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许蔚菡 通讯员 欧阳桂莲)今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活动主题为“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作为全国最早创办航空教育的高校之一,此次厦门大学也承办了航天日的多场活动。
厦门大学的航空航天史,得从该校1944年创设航空工程系说起。而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更在去年频频“发声”:2019年4月,“嘉庚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并回收;10月,“南强一号”超声速动力验证机实现首飞;12月,“翔安一号”500kg级自旋翼飞机完成技术验证……这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科研队伍,正在为推进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平均33岁 这支团队很年轻
去年4月23日7时28分,中国西北部沙漠无人区的一声巨响划破天空———由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与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制的厦门大学“嘉庚一号”火箭点火升空,总长8.7m的火箭瞬间飞至26.2km的高空,在湛蓝的天空中留下一道长长的轨迹后,优雅地滑翔到指定的落点区域。
据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教授朱呈祥介绍,此次研制工作历时仅七个月。这次联合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一种由厦大航空航天学院提出的先进的前体气动布局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同时验证火箭的回收重复使用技术。
“嘉庚一号”火箭发射是该学院先进空天动力研究团队的第一项创新性成果。团队在设计阶段,就史无前例地确立了“带翼回收火箭”这一设计概念,给火箭“插上翅膀”并顺利发射和滑翔飞行,“从无到有”地实现了带翼回收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
令朱呈祥骄傲的是,这个60余人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3岁,最大的也仅是“80后”。“大家彼此认可欣赏,朝着同一个目标齐心协力,坚信我们能做到。”朱呈祥说。
继“嘉庚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之后,“南强一号”超声速动力验证机也于去年10月实现首飞。它将助力国家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提升民航飞机速度到现有速度的五倍以上,实现两小时内的全球直达。
“看起来是意料之外,但其实是情理之中,国家的重大需求一直指引着我们的科研方向。”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先进空天动力研究团队负责人尤延铖说,学院从立项选题开始,就将科研定位于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脚踏实地把设计概念和论文成果逐步转化为逐梦蓝天的工程实践。
群星璀璨 厦大航空人才辈出
虽然由原航空系、机电工程系和自动化系成建制合并的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至今仅5年时间。但是,学校对接国家战略,按照“大团队、大项目、大奉献”思路,不断加强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逐步形成了以空天飞行器及动力技术、高端装备智能设计与制造、运载器复杂环境动力学与控制、先进航空工程服务技术四个特色发展方向。目前,学院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10余项,两机专项等军工项目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70余项。
厦门大学的航空航天史,要回溯到1944年。当时,厦大创设航空工程系,成为全国最早创办航空教育的高校之一。其间,“飞豹飞机之父”陈一坚、中国空间机构研究开拓者之一的张启先、“两弹一星”建设的重要参与者闵桂荣、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王南寿均就读厦门大学。
不仅如此,还有几颗小行星是以“厦大人”的名字命名的,分别是编号2963的陈嘉庚星、编号3609的李陆大星、编号7681的陈景润星、编号3844的卢嘉锡星、编号3797的余青松星以及编号19282的张存浩星。
- 厦大研制!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下月开始预约接种(2020-04-24 09:10:11)
- 厦门大学宣布副校级领导干部任免决定(2020-04-20 16:35:07)
- 厦门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基本分数线公布(2020-04-16 09:22:31)
- 美国四大航空公司接受援助条件:高管限薪 不得裁员(2020-04-15 15:30:17)
- 民航局:一季度航空公司亏损336亿(2020-04-15 15:12:39)
- 民航局:一季度航空公司亏损336亿(2020-04-15 14:39:52)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