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协同办学 突破校企合作“一头热”
编者的话
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份被看作“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的方案,不仅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我国职业教育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4月12日,教育部发布《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省(区、市)激励措施实施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保持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教育是根本保证,其中职业教育为大多数群体提供了接受教育保障乃至就业保障。近年来,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技术技能人才的缺乏逐渐形成制约。各地纷纷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以期具备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为当地经济服务。
泉州是制造业大市,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素质劳动者日益缺乏。为突破人才屏障,泉州拨付专项资金,出台政策,不断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探索现代学徒制,组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取得一定成效。本报推出相关报道,希望对各方有所助益。
连续9年领跑全省经济的泉州,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
近年来,泉州探索出一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全面合作的产教融合特色之路。通过大力推进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在实践中探索破解校企合作“一头热”、人才供需“两张皮”等现实难题。
顶层设计 构建产教融合政策体系
根据当地人社部门的摸底数据,未来三年,泉州市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量将达26.28万,其中制造业的需求量约20万。作为人才培养大本营的泉州本地高校、职业院校每年的毕业生有7万名,其中七成在泉州就业。
面对巨大的供需“剪刀差”,泉州除制定港湾计划,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外,更是立足本地,着力做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016年,泉州全省首设市级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计划每年投入8000万元,重点引导高校、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主动对接和服务泉州产业转型升级需求,2018年投入资金增到9000万元。
除资金保障,泉州从顶层设计上加强统筹实施,建立市、县两级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级由市长担任总召集人,分管工业的副市长担任常务副总召集人,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担任副总召集人,侧重从产业转型升级角度抓职业教育。出台《泉州市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意见》《关于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全市高校与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建立校企战略合作关系的实施意见》《泉州市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文件,初步形成产教融合政策体系。
政府层面的作为,契合了产业转型、企业发展和高职教育提升的现实需要。其顶层设计和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为破解校企合作中的“一头热”现象奠定基石,起到黏合剂和推进器的作用。
当前,泉州正在努力争取国家发改委支持泉州试点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计划通过改建、扩建、重组等方式,首批筛选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重点项目23个,总投资额37.9亿元,实训工位3.7万个。
产业学院 职业教育迈出新步伐
近日,黎明职业大学安踏运动产业学院揭牌。这个由校企共建共享的实体发展学院,意味着泉州职业教育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迈出新步伐。
据黎明职业大学副校长余大杭介绍,学院以运行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定位,以安踏鞋服典型产品为载体,整合黎明职业大学材化专业群、鞋服专业群、商贸专业群等优势资源,合作开设4至5个专业,按安踏不同岗位对员工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形成系列培养方案,规划在校生1500人左右。
前些年,校企合作中的“一头热”,成为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而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有更多的主观意愿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泉州注重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引导支持高校与重点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现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经十几年发展,安踏已成为世界级多品牌体育用品集团,人才培养是支持安踏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安踏集团助理总裁吴志诚告诉记者,安踏作为办学主体,和高职院校共建产业学院,这在鞋服行业是个创举,安踏愿意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作出贡献。
“学校与安踏共同构建‘学、训、研、产、用’五位一体的实体发展学院,是校企合作的深化延续和领域拓展,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也有利于深度对接企业的产业需求。”黎明职业大学校长黄世清说。
“黎明职业大学和安踏跨专业组建运动产业学院,不仅是强强联合,也是泉州产教融合的一个新样本。”泉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毛伟雄说,截至目前,泉州共有9所高校与32家企业共建24个产业学院。
加强创新 突破投资主体制约
作为一个产教融合的新样本,安踏运动产业学院在合作模式和运行模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学院在黎明职业大学党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理事会由5人构成,其中黎明职业大学3人,安踏2人。学院设立教授委员会,涵盖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职能,由13人组成,双方共同推荐产生。采取“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集体讨论”模式,充分保障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参与,做到共建、共管、共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需从合作机制和运营模式上大胆创新。而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专业资源优势,则需要突破投资主体和人力资源配置上的诸多制约。
为此,泉州进行专题调研,并进一步明确强化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的具体措施:一是推动校企联合开展招生、专业建设、实训实习、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创业、协同科研攻关等,建设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库。二是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支持企业以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参与公办职业院校办学,鼓励校企合作共建非独立法人的产业学院,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教集团,支持骨干企业、行业组织、职业院校等共建多元投资主体职教集团。三是加快推进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并拓宽投融资渠道,多种形式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四是鼓励和支持校企共建一批新兴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习实训平台和职工培训中心等,提升职业院校科研服务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水平。
(福建日报记者 王敏霞)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