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福建畲族群众: 民族团结之花向阳开

2019-04-07 12:50:11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4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宇熙 通讯员 赖华栋 陈川)这个三月,宁德福安坂中畲族乡沉浸在幸福之中。“脱贫攻坚战,闽东畲族人民没有掉队!”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福安坂中畲族乡后门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雷金玉坐在习近平总书记正对面,向他报告来自“第二故乡”的消息。

  习总书记的赞许和嘱托,更传进了每一个福建畲族干部群众的心里。“总书记挂念畲乡百姓,我们也要努力创造美好生活。”后门坪村村委会副主任雷水松一语道出广大畲乡百姓的心声。

  “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在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

  传承“滴水穿石”精神,人均收入低于4500元以下的民族村全部脱贫摘帽;牢记“把心贴近人民”嘱托,少数民族同胞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传播“闽东之光”,福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加快融合发展……

  40年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福建牢牢把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鲜明主线,推动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台阶,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之窗愈加明亮。

  滴水穿石,书写脱贫攻坚答卷

  “以前我们只靠种点茶叶营生,现在不同了。”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东山村村民钟奶仁说,近年来,一片片水蜜桃园、百香果园成为村里清新的风景线,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稳步发展。

  东山村是康厝畲族乡8个畲族建制村之一,全村232户998人,其中畲族人口占56.2%。1999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这个因地质灾害频发而整村搬迁的畲村调研。“当时,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体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时任村会计钟晋金回忆。

  习近平听得很专注,然后对大家说,虽然整村搬迁了,生活改善了,但这还达不到小康水平。他当场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十六个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奋发有为,再创辉煌。

  “20多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为契机,着力打造青山绿水、畲汉团结的福安畲汉文明新村。2018年,东山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达18102元。”东山村党支部书记缪廷藩说,畲汉齐心,其利断金,在党的引领下,相信东山村将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从“穷居山林”到“幸福畲村”,东山村的发展折射出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宁德的畲乡巨变。

  “我们的事业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这是一个原则,基于这个原则,我们有必要深刻地思考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几个问题,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在这篇后来收入《摆脱贫困》一书的《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习近平写道。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40年来,从“输血”式就地扶贫到“换血”式搬迁扶贫,再到“造血”式产业扶贫,一个个穷村巨变的故事在宁德、在八闽大地上演,我省畲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通过不断加大挂钩帮扶力度,聚焦精准扶贫,持续实施产业扶贫,截至2018年底,全省民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729.86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少数民族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436.34元,民族乡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均超过全省平均增长速度,全省人均收入低于4500元以下的民族村全部脱贫摘帽。”省委统战部民宗处有关负责人介绍。

  心心相印,既抓民生更聚民心

  走进初春的福鼎市磻溪镇赤溪畲族村,群山环抱,溪水潺潺。主干道长安新街两旁,素雅齐整的民房炊烟袅袅,宽敞明亮的赤溪小学传出琅琅的书声。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主政宁德时,习近平就认为,在闽东老少边岛贫的现实态势下,建设为开放所亟需的、为经济发展所亟需的软环境,“必定要把人才作为软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牢记嘱托,坚持扶贫先扶智,赤溪村荣誉村民、闽东日报原总编辑王绍据为此践行了数十年。

  1984年6月24日,王绍据的来信《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刊登于人民日报,当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赤溪村也因此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

  在王绍据的推动下,县教育局为村里兴办了一个初小班,有了一名民办教师;他用自己获中国新闻奖的6000元奖金,为18名适龄儿童解决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学费问题;通过市教育部门协调资助10万元,学校有了塑胶跑道;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掏出6000元,为赤溪小学2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颁发了奖学金……

  由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挂钩帮扶,石竹慈善基金会捐建的赤溪小学新教学楼于2013年竣工。“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投入以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赤溪小学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建设了多媒体教室、图书馆、音乐室、电脑房等现代教学设施。”赤溪小学负责人说。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不仅是赤溪小学,宁德市民族中学、福安市民族实验小学、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民族小学、上杭县官庄畲族乡中心小学……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一批批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从这里走出,改变了一个个山区家庭的命运。(下转第四版)

  补齐民族乡村发展短板,福建一以贯之。2002年起,省级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民族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民族学校设施设备配备,改善办学条件。2012年起,该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600万元。近年来共发放民族初高中助学金1741.1万元,惠及学生25633人。联系中国初保基金会捐赠14个民族乡卫生院价值683.56万元医疗设备到位运营。

  培根铸魂,筑牢共同精神家园

  中华一家亲·2019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暨福建省第八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丰收节今天在漳浦县举办,邀请两岸少数民族代表共话乡情、共叙发展。

  “三月三”是畲族的重要传统节日。“畲族文化是一个闪光点,要办一个畲族文化节,我们已经挖掘了不少畲族的民族文化,如新畲歌、民俗、民间音乐舞蹈、民间故事、民族工艺美术品、民族文化、民族武术等,完全有条件办一个文化节,搞一次畲族文化大检阅。”1990年1月,习近平在《闽东之光》一文中如是写道。

  “‘三月三’畲族文化节作为我省致力打造的民族文化精品项目,自2012年以来已成功举办7届。2013年开始,与国家民委、国务院台办指导的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联袂举办。2015年开始,与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丰收节合作举办。”省民宗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力量。近年来,立足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省着力建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窗口。

  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心组织实施了宁德畲族博物馆等11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海歌山魂凤凰情》《畲乡童谣》《山哈魂》等畲族歌舞节目多次在国际、全国艺术比赛中获奖;成功举办福建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和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打造两岸民族交流合作品牌。中华一家亲·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已成为两岸各民族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借助海峡论坛平台深化两岸少数民族文化、经贸交流合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确保少数民族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为目标,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八闽儿女砥砺奋进,凝心聚力,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福建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