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收储滩涂海域谋发展,一边帮助渔民寻求好出路
连江坑园镇“不坑”鱼与熊掌可兼得
福州晚报记者 刘珺 通讯员 曾家勇
矛盾纠纷,如何化解?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门“艺术”。
日前,连江县坑园镇党委书记陈惠玲的一句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群众的事就是大事,我们只有用心投入、真心面对、耐心化解,才能帮他们树立信心。”这个“三心”工作法,成为坑园镇化解发展中的矛盾纠纷的法宝。
2015年至今,坑园镇用这个法宝化解了12件信访积案,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如今的坑园镇,厂房临海而立,从海边渔村向“工业化城”进军。2018年镇财税完成5100万元,同比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7.05亿元,同比增长152%。
“鱼与熊掌”难题是一道必答题
“陈书记,我会记住你的劝导,不再上访了,一家人一定会好好过日子的……”不久前,坑园镇颜岐村村民老颜来到镇政府大院,对即将赴任新职的陈惠玲这样说。
坑园镇位于连江县可门经济开发区。2012年,因为对所承包虾塘的征迁补偿款心存异议,老颜开始反映诉求。镇、村干部乃至亲戚朋友多番劝导,但收效甚微。2015年,新一届镇党政班子到任后,积极做老颜的思想工作。去年11月,老颜等信访户终于息诉息访。
坑园镇依山面海,面积广阔,海域资源丰富,养殖条件得天独厚。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上级政府为这里的滩涂海域规划了向工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2012年,可门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政府开始向坑园镇4个村300多户群众收储滩涂海域,作为日后引进临港工业等项目的建设用地。绝大部分群众响应号召,领取补偿款后退出养殖,但老颜等小部分群众拒不接受当时的补偿政策,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鱼与熊掌,可否兼得?这成为摆在镇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从“调解人”到“引路人”
2015年,坑园镇下定决心,攻坚克难,做好发展道路上的必答题。
出路问题是村民产生异常情绪的根源。如何从“调解人”转变为“引路人”,成为当务之急——从2012年起,坑园镇提出剩余劳动力转移、用工企业对接、争取政策保障等措施,鼓励当地村民前往江苏、广东、宁德等地发展海水养殖。去年,该镇村民外出承包养殖池塘超过4000亩。
对于留在本地的村民,镇政府积极与落地企业对接,提高群众再就业能力。目前,坑园镇辖区内恒捷公司、申远公司、储运公司等企业共吸收失海劳动力500多人,有效解决村民出路问题。同时,镇政府将被收海征地的村民养老保障标准调高到每人每月160元,还积极发动企业对当地开展奖学助教、捐资做公益,累计近1500万元。
从“引路人”到“自己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013年招商引进的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多次遇到阻工的情况,因为村民反映工厂有异味。
怎样解开这道难题?坑园镇党委政府经过反复研讨,觉得既然权威机构的环评鉴定都消除不了村民的疑虑,那就让自己到群众身边去,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
很快,由各部门人员组成的24小时驻村工作队成立了。“有问题随时来找我,24小时在线!”陈惠玲带头公开手机号码。村民只要反映工厂异味问题,工作队便立即进驻,与村民同吃同住,亲身体验、一起查证。这样“亲密”的接触,终于让村民心服口服。“这是自己人啊!”从此,村民心头若有疙瘩,乐意找镇村干部坐谈。多年的矛盾纠纷,从“无序多发”逐渐变为“减少可控”。
“没来之前,听闻当地村民对落地企业存在一些意见。但从2017年3月项目落地开始施工,至今没有任何群众阻挠施工。工地的工人很多都是当地村民,与我们相处也很融洽,稳定的营商环境对我们省级重点工程项目来说很重要。”瑞玻玻璃公司工程部经理吴光锋说。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