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言实:加快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考
实施全方位的低影响开发行动计划。对现有各类市政基础设施、水利、交通、农业、矿山等工程类项目的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梳理,编制低影响开发可操作的工程技术手册,永久停止与低影响开发理念相冲突的工程类技术规范,彻底改变绿色发展与灰色发展两张皮的现象。现有进行中的工程类项目处于设计阶段的,及时变更低影响设计;处于建设初期的工程类项目可暂停施工,变更设计施工方案。建立工程项目低影响开发评估体系,并结合税收、奖补、经济处罚等杠杆进行调节。对现有工程设计取费标准进行重大修改,变按照工程总造价比例取费方式为按照面积、设计难度等资源环境因素的取费方式,保证工程项目资源节约、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建立健全配套政策体系。一是建立项目建设闭合管理体系。设定拟建项目在土地出让时明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规划环节的“两证一书”、建设环节的施工图审查、开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对海绵技术要求进行把关,完善闭合管理机制。为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开辟询价绿色通道,加快补充相关的计价定额依据。二是创新水生态法规体系。出台全市统一的涉水法规,明确各方职责,切实解决九龙治水、部门推诿等问题。三是推进雨水利用强制措施。对居民小区、单位院落实行雨污分流,各入其管网。特别对黑臭水体的污染源采取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关停、整治到位,使雨水通过适度人工干预进入海绵体,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可返流、可利用的目标。
统筹生态经济效益。一是加大天然海绵体的保护与修复。根据城市总体建设发展规划,划定明确的禁止建设区以及限制建设区,强制规划“绿线”“蓝线”。加强驳岸、水质生态建设,严禁投肥养殖和雨污合流进入水体,并通过引入水植物培育、生态砌岸等现骨干措施的方式,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二是人工改造与建设生态海绵体。加大对人工园林绿地的建设力度,发挥人工园林绿地在排污以及削污中的特殊功能;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以及居住区建设模式进行重新规划,调整绿地布局方案,通过增设下沉式绿地的方式更好的利用地表雨水资源,遵循就地原则对雨水径流进行消纳;改造城市园林绿地建设,通过LID改进设计,提高绿地生态效益,并通过下凹式和滞留塘等形式,让绿地景观资源和雨水收集设施相结合,有效提升绿地的透水面积,在条件成熟时,按PPP模式组织经营和管理,让山水资源通过适度的人工措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载体。
强化人才培养及产业培育。一是加强本土技术力量培养。加大对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水文、气象、排水、园林等多学科、多方向的人员培训,组织人员到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成效明显的地市考察取经,引导专业人员在设计、建设和管理各个环节追求精细化,着力打造一支本土高水平的设计、监理、施工技术人才队伍。二是开展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专题研究,实现一个项目一个技术方案,以适应福州雨期相对集中、雨水比较丰沛、雨污合流普遍的客观现状要求。三是着力打造绿色海绵产业。积极组装以水资源为主的经营性项目,按PPP模式要求引进民营资本或企业资本,组建PV公司按产业化要求经营管理。建立福州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海绵产品产业园或海绵产品企业,严格准入制度,鼓励扶持有能力的企业开发一批质优价廉性价比高的海绵新产品、新材料,促进全市城市硬质建材向柔质建材转变,快速占领市场,服务海绵城市建设。
营造全民参与共建氛围。一是强化宣传报道。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以及微信微博等新旧媒体和城市公益广告、施工围挡以及设置醒目统一的项目介绍宣传牌,全面系统立体地宣传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让公众理解、支持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主动参与雨水收集、利用、小区海绵化改造以及海绵设施养护等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来,营造全民共建海绵城市的氛围。二是强化人员技能培训。设立福州海绵城市建设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海绵城市小常识、新政策与技术标准,形成有效的宣传互动监督平台;举办专题培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授课,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指导工作,不断提升各级各部门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三是广泛吸收社情民意。建立海绵城市建设重大项目事前听证及调研制度,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把群众的合理建议纳入海绵体建设,促进海绵化城市策略的顺利推行。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