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重庆篇]
“创新八问”之七 为什么创新要人才为先?
让人才轻松上阵 各尽其才
除了创新生态,吸引人才还有一个秘诀——较低的要素成本。
重庆猪八戒网的首席执行官朱明跃算过一笔账:2008年公司刚起步的时候,一个季度的开支还不如竞争对手在北京中关村一个月的房租多,“成本比我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怎么拼得过我?低房价吸引了更多人在这里安居,这对公司就是‘人才红利’。”
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我市从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方面完善配套设施,在户口落户、子女入学和家属就业、医疗保健、休假疗养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但重庆并不是单纯追求人才净流入。
“我们更希望通过双向流动,锤炼更多更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市科委主任李殿勋说,重庆以人为本制定实施创新驱动政策体系,是为了激发科研队伍的创新创业活力,使重庆逐步发展成为“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助推”的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
竞争无处不在。表面上看,谁家科技人才多,谁家就占有优势,握有竞争主动权。实际上,“人头”多寡并非决胜关键,拥有人才并让他们心态轻松地走上创新创业舞台,充分发挥其积极性、调动其潜能,才能真正把人才优势转化成技术优势、竞争优势,以创新驱动发展。
李殿勋表示,为此,重庆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激励人才、推动创新。
首先是松绑,让科技人才“动”起来。重庆将打破以往惯例,积极为科技人才松绑,让他们“动”起来。允许部分科研人员带着项目和成果去企业或自己创业,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产品、生产力,以及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激励,让科技人才“富”起来。今后,创新科技成果转让收益中不少于50%的部分,将用来奖励科研项目牵头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这种举措,让科技人员可以凭借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获得更多财富,激励作用非常明显。
再次是交流,让科技人才“活”起来。对科技团队和科技人员来说,长期进行封闭式研究,对外部世界最新研究方法以及最新技术和工艺,缺乏有效感知;没有“活水”注入,一个团队、一个区域的创新氛围也将凝滞呆板。所以,重庆不是单纯地引进人才,而将与国内其它省、市、区,乃至世界很多国家建立合作机制。通过科技人才的双向流动,来为本地创新注入新的力量、增加新的活力,同时,还能锤炼出更多高层次的本土创新人才。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