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郑惠强:优化考评体系 谋求教育公平最大公约数

2015-03-12 19:43:47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2日电 (记者 李盈盈)高考改革能否走出“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怪圈,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作用,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这一议题每年都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也是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非常关注的问题。

  “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教育等领域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高等院校综合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转变教育理念,从“单纯育分”到“全面育人”

  郑惠强委员说,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可实际上人才选拔还往往是以几门考试为准,而且考试的形式比较固化,多以书本的东西为主。久而久之,我们培养的最终目标和创新人才是两回事,所以钱学森担心中国培养出不来创新人才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此,郑惠强建议基础教育阶段要强化创新意识。适应新高考对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要求,转变“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模式,提倡以人为本,采取“少而精”、“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2014年被称为中国教育改革元年,一些地方开始试点文理不再分科、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高考形式,打破高考一贯的“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考评模式。

  这种重点关注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高考改革方案能否融入到教育全过程?

  高考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不仅要实现科学、公平地选拔人才,也要关注人的终生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逐步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

  郑惠强认为高中教育阶段,要注重素质提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为要义,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坚持“两手”抓,完善考试评价和录取制度

  “高考的评价体系如果还是以分为准,或者以分为上,必然造成死读书。”郑惠强对于目前的综合素质评价持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评价制度方面,要在坚持综合评价的基础之上,科学设计考试内容,改变局限于记忆性解题的现状,更多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郑惠强希望综合素质评价要有区分,更多地考查学生掌握实际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要会学习,而不是只接受知识。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的不光是书本知识,还得接受社会知识。如果总是以惟分数论的考核方式逼着学生只学习考试内容、被灌输书本知识,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会被泯灭,所以现有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很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要有利于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他原始想法哪怕是反叛的、甚至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给挖掘出来,然后再判别是对还是错,或者让他长大以后再慢慢自主取舍、自我修正。

  “即便是书面笔试的话,也最好有一点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或者似是而非的题目,也就是题目的答案没有对与错,着重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知识面。其实无论文科类还是理科类的考题都可以这样设置。比如数学题目,主要考核其解题思路,以判别考生的思维方式。当然这类题目的设计本身会给那些出考卷的人、尤其是批卷的人带来很多麻烦,而且题目要有区分度,否则电脑都能批阅。”郑惠强强调。“考评的内容和形式可以灵活一些,对学生进行多元综合评价,打破单一的考分评价体系,真实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而不是按部就班、削足就履。”

  他建议,要允许各省市因地制宜制定各自有不同特色的综合素质评价,不要千篇一律。还得充分考虑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不同特征。

【责任编辑:池文娟】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福网视听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