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内外看中国为何如此有别?
中国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如果罗素再来中国考察,就会发现,所谓的中国问题越来越多是发生在中国的全球性问题,非中国所独有!不以西方为参照系,以天下观中国,看中国问题就比较清楚。这不,世界对西方失望后,纷纷把希望寄托在中国……
从认知发生学角度看,是什么心理导致中外认识如此迥异呢?
一是羡慕心理:尽管国人出国越来越多,但国外旅游和生活是两码事,总体上,仍然缺乏对世界的深入了解,于是出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宁愿相信“外国月亮比中国圆”。这个外国,当然是西方发达国家。而自古的士大夫情结,近代的求亡图存思想,使得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常常抬举西方,而贬抑中国。还有技术官员,要么历史惯性思维,要么理工科背景,驱使其不停地提醒中国的短板,据此激励国人奋发图强。比如,老有人拿百度与谷歌比,说百度不行。其实,世界上就四个国家有自己的搜索引擎:美国、中国、俄罗斯与韩国。百度水平虽不及谷歌,但却是世界前十大IT企业,只与谷歌比就容易忽略了其先进性。
二是猎奇心理:习惯总是设法学习人家行的一面,设法找到人家行的理由,近代以来成为我们思维的常态,也倒符合谦虚谨慎的为人风格。但时间久了,不仅没有自信,也把所谓的先进看歪了。西方有那么先进吗?一些意见领袖常常有知识,缺乏见识,在经典的西方语境里打转。根子就是近代的中-西论、体-用论,这种二分法盛行之今,使得我们遇到问题总是对照西方,责问自己:为何你行,我不行?于是带着问题去学习西方之先进。殊不知,西方还羡慕中国呢。就拿中国去德国学习工业4.0为例,德国人苦笑——我们就是不重视互联网,太重制造业,才落到给美国打工的地步,像苹果手机的蔡斯相机,谁在乎这是德国制造的呢?!我们德国还要学习中国的“互联网+”呢。
三是从众心理:盯着强者,以前是欧洲,后来是日本,如今是美国。西方成功了,而且只有西方成功,其他的成功都是西方化的结果——日本脱亚入欧“伪装”为西方就是明证,因此出现这种等式:西方成功=西方(民主)制度成功=西方价值观成为普世价值。民主就这样包装为普世价值了。且不说,美国成功后,将欧洲的民主抽掉其平等性,包装为自由性——尤其是选举的自由、个人自由,欧洲的自由、平等、博爱等近代普世价值,演变为战后美国的自由、民主、人权。于是乎,不好意思中国特色,羡慕西方普世。比如,一些公知附和西方舆论说,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都是民主国家,可惜中国不是民主国家,感觉不好意思,说到中国特色都是冷嘲热讽。其实,正因为中华文明才配中国特色啊!还有人讥讽说,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不用Facebook,一个是朝鲜,另外一个你懂的。那又怎么样呢?在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不用“米”制——英国、美国,它们没有说不好意思吧。
克服上述种种心理障碍,客观看中国,看世界,就要走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逻辑——那个世界其实就是西方,心系南北,胸怀天下,以大历史观、大中国观、大世界观,把握今天的中国,预知明天的世界。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