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陈桂林 共建新福州
陈桂林同志先进事迹报告摘登
生命的厚度
杨莹(福州日报记者)
我是一名记者,由于工作关系,我采访过许多重点工程,我走过“福州南大门的快速出城通道”螺洲大桥,走过新投用的火车站北广场,走过越来越美的琴亭湖、光明港……这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项目,都镌刻着一个名字——陈桂林。
2015年10月下旬,我开始采写陈桂林同志的先进事迹。10多天的采访中,我无时无刻不被感动着。我发现,他走进人群中普普通通,但当你走进他心里,就会发现他与众不同。
我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是陈桂林的爱人李佳。同为女性、同为妻子、同为母亲,我以为她多少会倾诉一些失去爱人的痛苦和无助,多少会抱怨几声丈夫,这么多年忙于工作、疏于对家庭的照顾……但是,她没有。我听到最多的,还是她对丈夫的欣赏和理解。质朴、低调、谦虚,彬彬有礼、责任心很强,这些特质,构成了妻子所爱的那个陈桂林。
那次采访,我和李大姐都哭了。她流泪,是心疼丈夫,为了事业、为了梦想拼尽全力,没来得及享享清福,就走了。我流泪,是为这对平凡的夫妻跨越生死的相濡以沫。家人的爱和支持,是陈桂林奋力拼搏、一往无前的力量源泉。
离开陈桂林的家,我们在下楼时碰到了一对老夫妻。听说我们是来陈家采访的,老奶奶拉着我的手说,小陈是个好人。她指着家门前的灯说,小陈每天忙到很晚才回家,楼道黑,我就每晚给他亮盏灯。现在,他走了,这灯我还给他留着。
接下来的几天,我采访了30多位与陈桂林共事过的人。听他们讲述与他奋战在各个工地的故事,他是如何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又是如何手把手地,将一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培养成如今的行业精英。一个更加立体的陈桂林浮现在我眼前。
一次次采访,我不断探究陈桂林的精神世界。他敢于担当,因为他具有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信仰;他追求卓越,因为他深知城建事业代表城市的形象;他求真务实,因为他明白每个民生工程都寄托着百姓的期待;他严以律己,因为他懂得权力的神圣。
2015年11月10日,8000多字的长篇通讯《他把生命献榕城》在《福州日报》头版刊发。福州日报新媒体部、福州新闻网等分别为陈桂林制作了纪念专题。短短两天,陈桂林事迹的网络点击率就突破4万次,5000多名网友在网上为他点烛、献花。我看到了一条条饱含感动和敬意的留言。有几位网友是这样说的——“一路走好,真心地感谢您!”“您亲手建设的福州越来越好,您留给福州的不仅有‘物’,还有‘情’。”“朴实无华、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我们这个时代,就需要您这样的人!”
福州日报微信公众号收到了上百张读者发来的照片,金鸡山、环岛路、苍霞新城,等等。每一处,都曾留下陈桂林的足迹,每一处,都有人们对他的思念。一位热心读者收集了我们选登的所有照片,他说:“陈桂林为了‘大家’,舍了‘小家’,结婚17年,他忙到一张全家福都没有拍。我想为他拼一张‘项目全家福’,作为对他最好的纪念。”
一生简朴,一心为公。这就是陈桂林。他把有限的生命,活出非同一般的厚度。他就像一缕耀眼的阳光,刺破物欲横流的迷雾,照耀我们前行!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