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位于闽江江心:寺随江浮成闽唯一江中名寺
(图片来源:网络)
海峡网11月10日讯(记者 李拯 郑靓)“日夜长浮,不用千篙争上水;乾坤屹立,独能一柱砥中流。”这副由朱熹撰写的楹联,悬于福州金山寺正门柱上。四周环水,川流不息,水绕寺转,寺随江浮,这样的奇景让金山古刹成为八闽大地独一无二的江中名寺。
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年)的金山寺,位于闽江江心之上。明万历乙未年(1595年),洪塘乡绅在金山寺造桥以通人,但文人墨客认为“通以桥反损佳趣”,在帝师翁正春的主持下,拆除了石桥。时至今日,香客想要入寺,仍需小舟引渡。
古刹老艄公 渡人20载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唐朝福建观察使常袞(gǔn)编的童谣,许多“老福州”都唱过。
“水深不得渡”的码头,说的正是金山寺旁的洪塘码头。昔日,闽侯上街诸乡民众往返福州城,都在此渡上下船。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卢美松说,金山寺所处的洪塘乡,曾是南台岛最兴盛的区域,“就是因为有洪塘码头的存在,当时它是福州最兴旺的码头,也是贸易的中心”。
清代,洪塘码头逐渐被台江码头取代。1990年,洪塘大桥通车,古渡繁华彻底成为历史云烟。如今的洪塘码头,只作为游客到金山寺的渡口。
年近六旬的艄公老陈,已在洪塘渡口摆渡20年。立船头、拽麻绳、双手交替用力、左右渡船前行,老陈载着一船又一船的善男信女,每日数十趟,往返于码头和古刹。他,是最虔诚的修行者。
“水涨而不没”只在愿景中
水,每天有两个时段水位最低,本被淹没的“鼋(yuán)石”会露出水面,形成天然石桥。“这是潮汐带来的变化。”老林说,经鼋石走到金山寺,只需半分钟。
老林所说的“鼋”,是神话中的大鳖。时至今日,洪塘一带仍有渔民相信,金山寺之所以能“从潮升降,水涨山升而不淹没”,因古寺所建的岩石是鼋的化身。潮落鼋则下潜,潮起鼋则上浮,即使是洪水泛滥,古寺也会在鼋忠心耿耿的守护之下安然无恙。
然而,在72岁的古寺解签人王国忠的记忆中,“水漫金山”几乎年年有,甚至有几次还是“灭顶之灾”。
和一般游客不同,金山寺守寺人林依旺很少乘船,他练就了“水上飞”的武功,仅靠双脚就能渡江。”王国忠笑道,清《榕城考古略》中虽有云“江渚突出一埠,随潮高下,水涨而不没”,但金山寺只“长浮”在人们美好的愿望中。
古塔乃是“主心骨”为之兴建金山寺
即便没有传说中的神奇,金山寺也仍是洪塘一带居民心中的“圣地”,前殿“天后宫”,后殿“大慈楼”,分别供祀着妈祖娘娘和观音菩萨,香火十分旺盛。
“古时,石塔是行船航标,洪塘一带江面,常有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盛景。”王国忠说,为祈佑航运平安,人们在江中寺内天后宫供祀妈祖。如今,闽江航运锐减,但出国留洋的人仍不忘前来祈福,在外发了财也必回来答谢妈祖娘娘。每逢农历三月廿三妈祖圣诞,寺内香烟缭绕,蔚为壮观。
在王国忠看来,这座七级八角实心石塔,无疑是“镇寺之宝”。石塔高10米,由185块白梨石砌成,夜间石塔点灯,江面通亮起来,美不胜收。王国忠说,石塔建于五代时期,是正宗的千年古塔,正因这座塔的存在,才会为此建金山寺,“它是‘主心骨’,寺内房屋都是环之而建”。
寺浮于江,如一枚金印,寺内石塔则是印柄,当地人认为,洪塘官员、文人频出,全赖这颗“浮塘金印”。为此,有拍客将其命名为“金山古印”。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金山寺数十桌斋饭剩菜扫入乌龙江 临时义工所为(2015-08-05 08:20:27)
- 吃完斋饭 金山寺保洁员将几十桌剩菜扫入乌龙江(2015-08-04 07:46:37)
- 金山寺旁地下通道积水10多天 30万抽水设备被偷(2015-04-30 09:22:06)
- 西三环路通往金山寺地下通道积水 行人被迫绕路(2015-04-27 10:14:16)
- 梁吉江:佛光普照金山寺(2015-03-24 15:58:47)
- 金山寺地下通道成“摆设” 照明灯不亮满地垃圾(2014-10-31 10:13:02)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