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七旬翁历时十余年 画三坊七巷版“清明上河图”

2015-10-15 08:54:29  来源:海峡都市报
  

七旬翁历时十余年 画三坊七巷版“清明上河图”

七旬翁历时十余年 画三坊七巷版“清明上河图”

  郑子端及其画的《三坊七巷景观图》

  海峡网10月15日讯(记者 苏燕梅 文/图)福州的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作为三坊七巷的原住民,福州民俗爱好者郑子端用了十余年时间,终于画出了三坊七巷版“清明上河图”,重拾了被人遗忘的记忆。

  昨日,在南后街尽头的一家裱褙店里,记者看到了墙上的一张3.5米长、0.5米宽的《三坊七巷景观图》。据70多岁的郑子端介绍,这张景观图,浓缩了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三坊七巷的人文、地理,展示了当时三坊七巷人生活的状态。

  “文儒坊是红色的牌坊,安民巷是绿色的,塔巷牌坊上真有宝塔,吉庇巷原名叫魁铺里”。为保证准确性,郑子端还到处查找资料,一一核对当时的情形。除了三坊七巷,还有不少被人遗忘的街巷。郑子端记得有个叫贞节坊,据说是明嘉靖年间为郑坦妻邓氏所立,上世纪70年代才被废,现已鲜为人知。

  作为三坊七巷的原住民,郑子端说,他从十多年前就开始收集资料,三年前才开始动笔画,所以这幅景观图近日才完成。由于用浓缩的方式,无法做到和原来的布局一一对应,希望更多的原住民多提意见,让更多的人知道三坊七巷的故事。

  亮点一:画中奇人多

  《三坊七巷景观图》画了300多个人物,画中文儒坊左侧,有一人爬着梯子写招牌。郑子端介绍,这人名叫嘉元仔,专替人写招牌。当时坊间留传一句话,大意是“不识嘉元仔,不敢称三坊七巷人”。据说,嘉元仔写招牌不打草稿,当场书写。还有一个叫王三一的算命先生,据说有人拿狗的八字让他算,结果被他识破。

  当时名盛一时的“马路四怪”也出现在画中。四怪为卖虎标万金油的“湾仔”,“看眼睛颠波”林春凤,看相的陈庚白和卖面包的小贩“臭瓜”。

  画的最左侧有一个男子正在耍枪。郑子端介绍,这是卖狗皮膏药,这种现场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70年代。

  亮点二:图小名店多

  《三坊七巷景观图》共画了50多间店铺,其中不少是名店。

  张文祥笔庄是有名的毛笔店,当年面朝大街的长桌后面,坐着一排制笔匠人。他们或用一根细线缠在牙齿上,进行着“缚、胶、焊”的制笔工序,或在麻利地修整笔头,或在“顿毫”敲击桌面,发出整齐、清脆的节奏声。鸡毛笔,也出自这里。

  储文晟是一家书店,专营古旧书籍,店内有不少珍贵医学图籍。陆记是一家裱褙店,因母亲是龚易图家藏书楼的管书佣妇,店主陆桐桐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修补古书。经他修补的古书、字画,可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当时的木金肉丸、同利肉燕、永和鱼丸都在三坊七巷中。

  亮点三:美食民俗多

  据郑子端回忆,除了木金肉丸、同利肉燕、永和鱼丸等名小吃,在三坊七巷还可以吃到不少市井美食。三豆糕就是其一,用莲子、扁豆、蚕豆所制,卖的时候还要唱歌谣,“小孩吃了不生病,老人吃了不痴呆”之类的。

  还有“扑扑面”,一个小贩挑担叫卖,一头是清汤、捞汤,一头是碗、筷、匙,中间有两个抽屉,放着龙须面和扁肉。听到扑扑的声音,路人就会闻声前来,吃上一碗。

  “前街买买蚶,后街买买灯”。提到南后街,免不了要提到花灯,所以景观图中画了龙灯。舞动时,龙珠逗引在前,龙灯随之翻腾起舞,路人为之雀跃。

【责任编辑:黄新锦】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