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塔”延安:挺起中华民族全民抗战不屈的脊梁
“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延安的山峁窑洞,成为培养抗日将士的摇篮
抗战时的延安,交通闭塞,环境恶劣。
交通不便和人为阻隔,都没有阻挡住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和进步人士的脚步。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这是中国现代诗人何其芳笔下抗战时期的延安景象。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这座为适应抗战形势而更名的学府,最为爱国青年心驰神往。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多次登上抗大讲台,发出抗日救国的动员号令。“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指示抗大二期学员立即结束学习,于8月毕业奔赴抗日前线。毛泽东在毕业证上题词:“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
希望的火种,就这样从延安洒向全国。“到1938年底,已有1.5万人涌入抗大学习,抗大每天都要接待几十名、上百名的新学员,其中不乏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的爱国将士。”抗大旧址工作人员杨默说,抗战期间,抗大总校共招生八期,在各根据地创办分校12个,培养出10万多名德才兼备的干部,成为抗日将才的摇篮。
距延安数百里之外,又一座抗日青年的熔炉在渭水边火热开办。
泾阳,安吴堡。爱国青年、留学生、士兵、工程师、艺术家,甚至店员、小贩、农民……或来自日军铁蹄之下的东三省,或来自北平、上海、南京,更有从菲律宾、越南、缅甸等地跋涉万里的爱国华侨,经由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聚集来到这里。
“从1937年10月开班到1940年4月撤回延安,安吴青训班开班十四期,毕业学员一万两千余人,向延安和抗大、陕公、鲁艺、中央青干班输送学员八千余人,三千多人奔赴全国各个战区。”安吴青训班旧址工作人员王文说。
黄河怒吼,山川咆哮。
抗战的延安,从未远离战火烽烟。据《解放日报》1946年统计,抗战期间,日军飞机轰炸延安17次,投弹1690枚,死伤近400人。1938年,延安城内尚有6条大街、30多个小巷,3个城门,经日军多次轰炸,渐成一片废墟。轰炸之外,陕晋交界的500多公里黄河沿线,八路军守军打退了日军23次进攻,河防保卫战之悲烈,气壮山河。
轰炸没有摧毁延安宝塔,更毁不掉山山峁峁间希望的讲坛!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延安共有30余所干部学校,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抗日军政干部。他们从黄土高坡出发,奔赴前线奋勇杀敌,或凯旋而归,或马革裹尸,上演了一幕幕不屈不挠的救亡活剧!
“不发枪,不发炮,只发干部和电报”,一批批共产党员从延安被派到敌后,建立、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星点火种,速成燎原之势。至1944年,连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也不得不承认,“民心倾向共产党,日军只能以县城为中心,占领少数农村。”
无怪乎,曾担任过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的冈村宁次发出哀叹,“宁可用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延安6人以跳楼要挟讨房款 40余人堵市委市政府门(2015-08-18 10:49:36)
- 庆祝抗战胜利时的延安:这里曾化作欢乐的海洋(2015-08-14 19:12:22)
- “重走抗战路·青春向延安”主题活动在西安启动(2015-07-09 16:37:01)
- 用坚守与付出诠释党员荣光——记延安市富县县委书记冯振东(2015-06-28 10:59:26)
- 延安、遵义连续数任书记均高配 由省委常委兼任(2015-06-19 09:26:02)
- 榕中考首日 延安中学校长王金石扮文昌星送祝福(2015-06-11 14:52:06)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