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张海鹏:媒体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要敢于发声批驳

2015-08-04 20:13:13  来源:光明网
  

  纪念烈士和大阅兵,就是发扬抗战精神

  发扬抗战精神,继承抗战精神,就是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抗战精神就是无论在多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对于外敌的侵入不示弱,我们尽管手无寸铁,也要用血肉之躯来进行抵抗。今天我们更要对为赢得国家民族独立而身先士卒的革命烈士表示深深的敬意,千万不能往他们身上泼脏水,这就是发扬抗战精神。

  我们今年举行的大阅兵和一系列庆祝活动,也是为了发扬抗战精神,类似的活动应该多做,每年都要做,都要去纪念。阅兵式应该每十年进行一次,这对现代中国人的教育意义非常大,将提醒国人时时不忘抗战英雄,这都是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的表现。纪念抗战胜利的大阅兵,既提高了话语权,也彰显我们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促使国际各界思考我们为何这样做,中国在二战中究竟做了什么,有利于他们去认识和认可中国在其中的作用,这也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一种方式。

  承认在历史上是侵略国家,这是日本成为一个正常国家的起码条件

  东方和西方,也就是日本和德国,对于战争的认识和反省是不同的。德国的反省是很深刻的。纽伦堡军事法庭对德国战犯进行了审判,无论从军事审判或是战后反思的角度,德国的反思和做法是非常彻底的。相比德国而言,战后东京军事法庭对日本的审判并不彻底,最典型的就是天皇不在审判之列。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到日本侵华战争,天皇都是头号罪犯,他能直接干预日本军队的作战行动,是有实权的皇帝,但是军事法庭却免于起诉天皇。日本人始终把天皇视为神,认为天皇的话是不能违背的。但是二战后,在美国直接的参与之下,东京军事法庭并没有对天皇进行审判,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另外,有一些甲级战犯的嫌疑犯,东京军事法庭也没有都进行审判,包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岸信介,他当时是甲级战犯嫌疑人,但是并没有对他进行正式审判,在战后他还当过日本首相。这在德国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日本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这反映了日本对自己的战争历史缺乏反省。

  历代日本政治家中很少有对战争进行反省的。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关系,在甲午战争以前,中国一直是日本的老师,日本的文化都是向中国学习的。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发展起来,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开始不断对中国发起战争,完全看不起中国。我们今天回头仔细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的《终战诏书》,他只承认从1941年开始的对英作战,战争进行了四年,但并不承认对中国作战。因此,他的无条件投降书实际上是有条件的,他只承认对美英是战败国,并不承认对中国是战败国。所以,天皇的诏书埋下了今天日本否定侵略中国这种历史史观的根源。

  今天我越来越深刻的感觉到,东京军事法庭没有审判天皇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多年前我在日本演讲时候就表示过,中华民族是善于反省自己的民族,而日本始终从来没有从全民族的角度反省自己,也没有从自己是一个侵略国家的本身来反省自己。如果日本不进行反省,那么和中国成为好朋友是很难的。当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一直强调,日本要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这个愿望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不承认自己的历史,不承认自己的侵略事实,如何能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如何被联合国接受?日本承认、正视自己在历史上是一个侵略国家,这是成为一个正常国家的起码条件,也是我一直秉承的观点。所以,日本应该学会反省,学会和亚洲各国做朋友,也要学会和欧洲做朋友。日本的福泽谕吉曾经号召日本要“脱亚入欧”,并以此作为日本国策,认为成为欧洲人是一种骄傲。日本曾经表示,中国和朝鲜是亚洲的两个恶劣的邻居,日本不应该和中、朝做邻居,因此要脱亚入欧。虽然这些年也有人提出应该脱欧入亚,但并不是主流声音。所以从总的来说,日本一直没有认清历史,对自身的反省也是不够的。

  (光明网记者田依漪、康慧珍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伊宁倩】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相关新闻
  
     
福网视听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